丁立梅的散文《打了春 赤脚奔》,语言活泼,情感真挚,将写作的侧重点放在春天带给人们的活力上,赋予春天以动感的生命。特别是结尾的点睛之笔:“春天不负众望,就这样,被打来了”,富于情趣,且在当下流行文化占统治地位的阅读语境中,显得非常新鲜,也可以拓宽孩子们的语言表达空间。
和类似题材相比,这篇文章有三个“均衡”处理得较好。
其一是将个人的生活体验与富有意趣的文化民俗糅合在一起,做到了个人体验与集体文化积淀的协调与均衡。许多文章往往难以处理好这个均衡,比较常见的是将文化民俗过分圣化,抽空了文化民俗之所由来的鲜活、丰富的生活体验,从而使得对文化民俗的描写、介绍失去了足以吸引读者的魅力。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文章之一当然是鲁迅先生的《社戏》,个人体验与故乡风俗浑然一体,摇曳多姿。《打了春 赤脚奔》也不错。时常有人抱怨当今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与民俗越来越陌生,但是却少有人思考如何消除这种陌生。我想只有当这些传统与民俗表现出其本来就有的动感活力,从而与个人的生活体验融合在一起时,它才能走进我们的心灵。
其二,这篇文章将季节变迁的自然魅力与人类的生存、生活要求统一起来,做到了自然诗意与社会功利的协调与均衡。现在许多文章将自然、诗意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对立起来,突出两者之间的矛盾,一谈到诗意就否认工作与生存,或者一谈到工作与生存的必要性就否认诗意存在的价值。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对世界的认知。无可否认,自然诗意与社会存在的功利化之间确实存在冲突,但是同时我们更应看到,劳动是艺术的源泉之一,人类的生存斗争参与了诗意的创造。某个事物的审美与艺术价值不是凭空的,往往有其社会与生存的根源。比方说人们对河流的赞美,对大地的歌颂,都与河流、大地对人们的生存价值有关。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同样看到,春天的魅力与活力正源之于她对于农事的重要意义:“这里的‘打’字,极有意思,透着欢腾,透着喜庆……而一冬的歇息,农人们早就急不可耐了,他们日日与土地亲,哪里经得起一冬的闲置?”
其三,这篇文章将书面语的简洁文雅和口语的简短活泼结合起来,句式灵活多样,做到了书面语和口语的协调与均衡。书面语之文雅简洁,如“礼毕,抢得泥牛碎片归家,视为吉祥”;口语之简短活泼,如“牛呢?整个冬天,它都卧在牛屋里享福,长膘了,身子骨也懒了。这个时候,需要敲打敲打它,给它提个醒,伙计,是时候了,该活动活动筋骨,下田春耕了。”这样一种协调与均衡有助于打破学生在语言学习与应用上的僵化与分裂,体会不拘一格与多样糅合方是最好之风格的道理。而目前中学课本里的一些选文,个人风格过于强大,由此实际上也带来了语言使用的相对狭隘,不利于中学生语言表达的习得。此外,这篇文章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第二人称的叙述角度,显现出亲切的口吻,仿佛作者就和你面对面娓娓道来一般。第二人称使用较少,通过此文,也有助于同学们了解这一叙述人称的特征。
正因为《打了春 赤脚奔》很好地处理了以上三个“均衡”,因此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将有助于中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丰富的民俗文化,特别是感受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鲜活生动的生活体验,养成健全的语言表达习惯,体会和把握不同类型的语言表达各自的优势与表达效果。由此,这篇短文有助于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文化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拓展学生的人生体验、促成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
金立群,湖北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