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人们常说回顾是为了前瞻,在此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我们来时的路,从去年九月到当下我们着重练习了记叙文的写作,记叙文是以写人写事、写景写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记叙文的要素及写作方法我在这里不赘述,只是和同学们一起回顾一下我们都练过哪些记叙文?
(学生陷入回忆中。一分钟后,师生一起作答)
师、生:×××二三事、我的梦想、味道、感动、风景、与人打交道……
师:一路走来,大家很辛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觉得还是不够,为什么呢?最近我把近三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目梳理了一下,发现有些作文题目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新面孔,需要我们再练习。下面我把这些作文题目念给大家听一听。
师:春来草自青(08山东卷);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08湖南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07山东卷);行走在消逝中(07浙江卷);提篮春光看妈妈(07安徽卷);怀想天空(07江苏卷);季节(07福建卷)。
(学生静静地听,教师将练过的作文题目和所念的高考作文题目分别摘两个,板书在黑板上)
板书:
×××二三事春来草自青我的梦想提篮春光看妈妈
师:这两组作文题目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思考后回答。
生:第二组作文题目形象生动,具有文学意味。
师:这样的作文题目读起来很美,写起来不难,它的写法与第一组的作文题目基本一致,只是因为它的含蓄蕴藉给审题带来较大的难度,在记叙文写作训练的收官阶段,我们就来练练这类作文题目。那么,这节课我们的学习重点就是这类具有文学意味的作文题目的审题与构思。我给大家出一个作文题目。
板书课题:心在千山外——审题与构思
师:心在千山外,这个题目该如何审题呢?
(学生独立思考。
三分钟后)
师:分组讨论一下这个题目的审题,然后把讨论结果在班上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
十分钟后)
师:各小组把你们的讨论成果在班上交流一下。
(各小组发言人踊跃发言)
生:我们小组经过讨论,对“心在千山外”这个题目是这样理解的:假设今天是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心在千山外”的“心”可以理解为“爱心”,我们虽然与灾区相隔很远,但我们的爱心会越过千山万水和灾区人民同在。
生:我们小组认为“心在千山外”是指陶渊明之流,不苟合于世俗,追求灵魂的独立和自由,崇尚自然,纵情于山水的隐逸情怀。
生:乍看这个题目,感觉很茫然,觉得这个题目很抽象,静下心来后,就意识到应该化抽象为具体,“心在千山外”说白了就是通往理想的道路上有重重障碍,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得扫除这些障碍。
(教师对同学们的回答都分别给予肯定或鼓励,学生发言完毕,教师提问)
师:大家想不想听听我对这个作文题目的审题意见?
生:想。
(分发资料。资料上有老师的审题及范文)
师:大家看了我的审题意见和范文后,请回答两个问题,一是我的审题意见对你有何启示。二是我的范文对你来说有何借鉴。
(学生看资料。然后回答)
生:“心在千山外”,就是心存高远,有梦想,有追求。审这类具有文学意味的作文题目时要化虚空为平实。老师的范文选取身边的事写,真实感人;生动的细节为文章增光添彩,比如对人物头发的描写,说“她留的是短发,有近一半的头发白而且亮,十分刺眼。没有发型,直而硬的头发恣意地向四下里蔓延,刘海过了眼睛河;脑后的头发戳在脖颈里,由衣领顶起,硬撅撅地翘着”,既写出了人物的外貌特点又写出了人物的个性。
生:“心在千山外”,题目很大,要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尽量地将题目与自己熟悉的身边的人和事联系起来。老师的范文叙事有波澜,文章开头就将一个有梦想、不屈服的女孩子推到读者面前,按照一般的逻辑推理,这样的女孩子学业应该是优秀的,果然她因为学习优秀被调到奥赛班。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说这个女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奥赛班并不理想,好在她仍坚持苦读,但在高考中她还是失利了,出人意料的是她选择了复读,文章在结尾中说“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看到她抵达她梦想的彼岸,但我们见证了她经过的一次又一次的磨练,所以我们坚信她的梦想一定能实现,因为她的心总在千山外”,文章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另外文章反复点题,突出了主题,使文章首尾圆合,内容更集中更紧凑。
师:“心在千山外”,这类具有文学意味的题目在审题时首先要把命题者笼罩在它上面的那层迷雾般的外衣揭去,让它露出本色来,这样才能审清审准题意,化虚空为平实。“心在千山外”,这个题目很大气,但大的东西,比如大境界、大场面,往往不易把握,遇到这样的题目时,大家最爱犯的错误是思维与题目齐飞,老想着大人物、大事件、大环境,结果写出来的文章不具体、不生动、不感人。因此要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题目审到位了,接下来就该构思了,刚才同学们也读了分析了我的范文,下面你们不妨也来构思一篇同名文章。
(学生构思。
十分钟后交流)
生:我将写自己为了实现对外婆的一个承诺,是怎样刻苦学习的。自上初中后,我的学习态度一直不端正,中考没考好,一家人都很伤心,对我最好的外婆希望在有生之年看着我走进名牌大学,所以高中以来,为了这个理想,我每天总是最早走进教室,最晚离开教室,一心扑在学习上,尽管眼镜的度数越来越高,身体越来越瘦,我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只因我的心在千山外。
生:我写我的爷爷。爷爷是个农民,也是个村长,他深知丰收对农民意味着什么。为了能看见村民丰收时绽放的笑脸,爷爷总是先村民之忧而忧,后村民之乐而乐。比如种水稻时,他整夜整夜地守在抽水机旁为村民抽水,风雨无阻,黑夜里察看水稻掉进田沟里划破了脚,村民要换他回家他不肯,他最爱的孙女我求他回家他不听。这就是我的爷爷。心在千山外的爷爷。
生:我家楼下住着一对年过半百的夫妇,以卖水果为生。为供自己的两个儿子读书,他们起早贪黑,拼命赚钱,每天吃的菜都是菜场中卖菜人扔掉的剩菜,为了多挣一点儿钱,他们在人们不屑的目光里翻捡垃圾。最终两个儿子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双双考入重点大学。这对父母能吃苦耐劳,能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苦难,是因为他们的心在千山之外。
师:我知道同学们的构思都非常精彩,但因时间关系,大家不能在此一一陈述了,下课后就将你们构思的文章写在作文本上吧!现在谁能把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一下呢?
(学生思考后,教师指名回答)
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具有文学意味的作文题目的审题方法,要化虚空为平实,化抽象为具体,又重温了记叙文写作方法,要注重细节的描写,叙事要有波澜等,进一步提高了我的审题能力,提升了我的记叙文写作水平,收获颇丰。
(伴随着下课铃声,老师总结)
师: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出精彩的文章——《心在千山外》,也希望同学们都能做到心在千山外!
师:下面布置作业:
1.作文:《心在千山外》
2.审题:《一叶落而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