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4722

[ 陈继英 文选 ]   

本月阅读模拟题

◇ 陈继英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4分)
  
  利用核爆炸消除地震
  
  ①前不久,俄罗斯科学家研究出了一种用地下核爆炸来消除地震发生的有效方法,并在理论上证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
  ②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核专家在进行地下核爆炸试验时发现,在每次试验后的很长时间内,爆炸中心近百公里范围内都会发生多次地面震动,这使他们意识到地下核爆炸会引发地震,而另一些则不会。据此他们研制出了能引发地震的“地震武器”。前些年,俄罗斯核专家提出地下核爆炸产生的强大冲击波会形成一种压力和张力,这两种作用力会沿着地壳向各个方向传播,也可能传播到即将发生地震的地区,在这一地区的地壳层中积蓄着导致地震的巨大应力,在传播来的压力和张力的作用下,这种应力可能会被反方向抵消,也可能被同方向加强。如果引发地震的应力被地下核爆炸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削弱抵消的话,地震的发生将得到遏制或者强度将得到减弱,这就是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力学原理。
  ③具体实施的方法是,当某个地区呈现出多种地震前兆,由地震专家和核专家共同研究确定进行地下核爆炸的地点,深度及爆炸当量等参数。俄罗斯专家已经设计出利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具体实施方法,并多次成功引爆了能够消除地震的小型核装置。但也有一些地震专家对这种方法的效果表示怀疑,他们认为这种方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较大。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方向不容易控制,地震应力的方向也不容易准确掌握,如果计算失误很可能弄巧成拙,引起地震的发生,甚至可能造成强度更大的地震。国际上的一些研究机构认为,采取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方法是可行的,但核爆炸应当在有关国际组织的监督下进行,以防止某些国家以消除地震为名进行研制核武器的试验。
  1.对地下核爆炸与地震关系的最初研究及其成果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核专家和地震专家共同参与研究地下核爆炸与地震的关系,并制造了“地震武器”。
  B.研究试验表明地下核爆炸并不都能引发地震,有的还能消除地震。
  C.研究试验表明有的地下核爆炸能引发地震,据此制造了“地震武器”。
  D.“地震武器”根据地下核爆炸与地震的错综复杂关系而制造,既可引发地震也能消除地震。
  2.对“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力学原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地震应力可由震中向四处传播,地下核爆炸冲击波形成的压力和张力也向四处传播,它们必然相遇。
  B.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具体来说是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张力和地震应力三种力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C.地下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和张力如果与地震应力方向相同,相遇时会增强应力,那么对地震就不起作用。
  D.地下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和张力如果与地震应力方向相反,相遇时会削弱或抵消应力,从而遏制或减弱地震的强度。
  3.从全文看,利用核爆炸来消除地震的原理是什么?
  (4分)
  答:
  4.从全文看,核爆炸消除地震具体如何操作?存在什么弊端?
  (10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32分)
  
  秋天的心
  林清玄
  
  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辨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汉人想当然的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令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入密切结合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入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同一个秋天。
  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秋天的美多少带点萧瑟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
  我也喜欢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
  5.本文在开篇和接近结尾两处各引用了诗句,请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答:
  6.理解下面两句话的含义。
  (10分)
  (1)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
  (2)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笔下的“秋天的心”,体现在哪些方面?
  (8分)
  答:______________   8.作者认为“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0分)
  答: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27分)
  
  新雨山房记
  (明)宋濂
  
  诸暨为绍兴属邑,与婺邻。国初得婺时伐伪吴张氏①,相持未决,兵守诸暨界上。张氏恃诸暨为藩篱,乘间出兵侵掠,两军屠戮无虚时。故诸暨被兵特甚,崇甍巨室,焚为瓦砾灰烬;竹树花石,伐断为楼橹戈砲②樵薪之用。民惩其害,多避深山大谷间,弃故址而不居。过者伤之。
  今国家平定已十余年,生民各安其业,吾意其中必有修飭室庐以复盛时之观者,未之见。今年,邑士方伯修为余称:其友张君仁杰,居诸暨北门之外,故宅昔已毁。及兵靖事息,始辟址夷秽,创屋十余楹。旁植修竹数百,四时之花,环艺左右,琴床、酒炉、诗画之具,成列于室。仁杰未乱时稍有禄食,至今郡县屡辟之,辄辞不赴,以文墨自娱,甚适,号其室曰“新雨山房”,愿得余文记之。
  一室之废兴,为事甚微,然可以占世之治乱、入之劳逸,非徒然也。方兵戈之殷,人有子女金帛,惧不能保,虽有居室,宁暇完葺而知基安乎?糗粮刍茭③之需,叫号征逮者填于门,虽有花木之美、诗酒之娱,孰能乐之乎?今仁杰获俯仰一室,以察时物之变,穷性情之安,果谁使然也?非上之人拨乱致治之功耶?
  自古极治之时,贤且能者运于上,陇亩之民相安于下而不知其所由。然饫饱歌乎,秩然成文,成周盛时之诗是也。安知今不若古之时耶?仁杰其试为之。余他日南归,驾小车过北门,求有竹之家而问焉。仁杰尚歌以发我④,余当鼓缶而和焉。
  注:①吴张氏:元末张士诚举兵抗元自立为吴王,后与朱元璋对峙。
  ②楼橹:军中所建用于瞭望攻守的高台。戈砲,此处泛指兵器。
  ③糗粮刍茭:借指军需品。
  ④歌以发我:歌啸以引发我的兴致。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民惩其害,躲避深山大谷间 惩:惩办、惩罚。
  B.故诸暨被兵特甚 被:遭遇,遭受。
  C.始辟址夷秽,创屋十余楹 夷:清除、锄去。
  D.方兵戈之殷,人有子女金帛,惧不能保 殷:深重、酷烈。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5分)
  A.崇甍巨室,焚为瓦砾灰烬 今年,邑士方伯修为余称
  B.琴床、酒炉、诗画之具,咸列于室 陇亩之民相安于下而不知其所由
  C.生民各安其业 仁杰其试为之
  D.求有竹之家而问焉 余当鼓缶而和焉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元末明初朱元璋与张士诚的争夺给百姓们带来深重的灾难,当时经过诸暨一带的人都为之伤感。
  B.张仁杰在易代之后不与新朝合作,拒绝了郡县的征辟,宁可归隐田园诗酒自娱以终天年。
  C.作者认为小可以喻大,透过一人一室的废兴盛衰,能看到社会的治乱和百姓的劳逸。
  D.作者认为古往今来世之大治都是帝王贤臣拨乱之功,至于百姓只是相安升平,并不明白天下治乱之由。
  1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1)吾意其中必有修饬室庐以复盛时之观者,未之见。
  翻译:________________
  (2)虽有居室,宁暇完葺而知其安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3-14题。 (17分)
  
  小园
  黎简
  
  水景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①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①寒花:菊花。
  13.这首诗首联中“窥”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5分)答:
  14.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12分)答:_________________

本月阅读模拟题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