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4748

[ 司马心 文选 ]   

老舍未听周总理意见改《茶馆》

◇ 司马心

  《茶馆》当年差一点要脱胎换骨——周总理看了《茶馆》,“有完全不同的建议”。他对焦菊隐和于是之说。不赞成老舍写的那三幕。为什么呢?“不典型”。什么是典型呢?就是党史——周总理提出,1921年第一幕,1927年第二幕,抗战第三幕……然而老舍听说之后笑了笑,“我不改”——因为如果“改”了,就不是《茶馆》,而是话剧舞台上的《东方红》了……
  我赞叹老舍的“不改”——如果当年的老舍,听到了总理完全不同的意见,于是就颤抖,就改,就“脱胎换骨”;如果那时的老舍,一听到总理的个人意见,就“落实指示不过夜”,就违心推倒一切重来,我们今天,就没有了隽永的《茶馆》,而只是多了一个应时的“典型”。所以老舍的“不改”,有一点知识分子的风范,有一点大剧作家的操守。
  《茶馆》的能够“隽永”。更令我赞叹的,是周总理的宽容、宽松和宽厚——如果总理把他的个人意见,当做一言九鼎。甚至责成主管部门“坚决落实”,像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那样;如果总理闻知老舍“不改”,便提高到对党和组织的“抗命”的“态度”高度,不依不饶,不罢不休,像我们常常看到听到的那样:如果陆定一、周扬主持的“主管部门”,一听到总理“完全不同”的意见,便立即当做令箭,层层千预,“绝不走样”,像我们耳熟能详的那样,那么就不会有今天的《茶馆》,更不会有老舍轻松的“笑笑”了……然而总理没有。他是不同意老舍的写法,但他确实将他的看法作为“我个人的意见”——所以周总理不让焦于二位“传达”,而是“将来有条件我自己和老舍说”;老舍“不改”。他“也没有再找老舍”。没有再说一句话……
  《茶馆》的轶事很多,但我听来。总觉得这个老舍“不改”的故事,最深沉,最有意味,也最有现实针对性。

老舍未听周总理意见改《茶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