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是一种冷兵器。据我所知这种可刺可砍的兵器的历史绝没有他的同宗——剑——那样悠久,其文化底蕴更没有剑丰厚。我听说“三尺剑,五车书”,“十年磨一剑”,而跟刀有关的是“磨刀霍霍”一类。即便如此,我也想说说刀,说说刀所特有的品质。
首先,单从外形上来说,传统的刀身略弯,末处用布一缠就成了刀柄——极具一种朴实的“暴力美”,正因为这暴力美,刀首先就成为了嗜杀、喋血的代名词。比方提到剑,人们很容易想到屈原、李白的诗人气质;也会想到象征权力与威严的“尚方宝剑”“越王勾践剑”。提到刀,人们则首先想到阿Q口中“嚓、嚓”的杀头刀,想到李逵连杀四虎用的朴刀,想到混混们在街头你杀我砍的砍刀。刀似乎就成了杀戮的别称。的确,刀因其相应的构造而成为一种实用、有较强攻击力的短兵器。嗜杀者握刀在手,便觉十分“过瘾”:砍一刀如切瓜剁菜,刺一刃如搅水调羹;血溅三尺快意情仇,身首两分“壮哉壮哉”!而剑在这方面做得就不尽如人意:什么玉女剑法,多没劲;什么“独孤九剑”,不靠谱;还有什么赠剑示情,笑死人了!所以,刀无论如何都成了喋血者的最爱。特别是发展至禁枪的今日,刀能生存并发展,而剑被淘汰了。基于以上种种因素,刀首要品质无疑就是“杀”。
然而,刀仅能屈身于武器之列么?只用来杀人么?我以前就认为如此,直到今天我听说李敖时常佩刀。一个学者,不好好地搞创作,搞研究,你拿把刀干什么,还时时亮出来,怪吓人的,后来他说他的刀是用来显示他好斗的性格。原来刀还有这般用处!且不管李敖是否好斗,斗什么,怎么斗,斗得对不对,但他这种用刀之法确实值得考究。刀作为一种工具确有它的实用性,但善用刀者却能由此升华为精神上的斗志和攻击性。
李敖的佩刀何尝不是如此?鲁迅的笔又何尝不是精神上的刀呢?
刀归根结底可能不如剑那么高贵和典雅,它仍然有自己的品质:一是嗜血的精神,这是单纯从刀的实用性来说的,另一种是由实用性升华出来的战斗精神。然而,不论是哪种精神,都是人给予刀的,可能这精神也属于操刀者吧。是单纯将刀作为杀人武器或精神武器,可能关键在于什么样的人吧。我又想,这样的情况是否不仅仅属于刀呢?
点评:刀,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实用的工具,也是文学作品中花样众多的武器之一。作者的“说刀”颇具特色:首先,与剑相比,刀具有一种朴实的“暴力美”;其次,刀与持刀者相联系,可“升华为精神上的斗志和攻击性”。文章的语言生动活泼,细致地刻画出刀的这两种品质。文字中流露出作者的思考,写出了作者对刀的独特理解,实属难得。 (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