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已停了。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望着窗外塘水密布的地面,我忽然想起:老家屋后的那座桃园,在一夜风雨中怎样了?于是我连忙带上雨具,向桃园走去。
那桃园座落在一段废弃的灌溉渠两旁,二十多株高不盈丈的桃树枝丫交错,将老渠变成一段天然长廊。在这“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的季节,桃园将这段老渠渲染得如霞似锦。上周,和母亲在那儿散步,感觉真像是上元之夜徜徉于灯市之中。前后左右,俯仰四顾,大枝小丫上,花瓣叠聚成花朵,花朵簇拥成花团,花团伸延成大片的粉红色彩,每片瓣、每朵花、每个花团都在极力地渲染自己的美丽。她们簇拥着,怒放着,招招摇摇,将原先简简单单、并不醒目的树木一下子膨胀成拔地而起的花海。我被如此的绚丽辉煌震撼了,耳边不由得回响起那首经典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心中不由得吟诵起有关桃花的诸多名句“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蕙兰有恨枝犹绿,桃李无言花自红”、“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母女俩感觉说不出的欢愉。
可是今天,当我来到这片桃园,满眼已是落花的世界。粉红色的花瓣像毯子一样铺满渠面,浑黄的渠水上也浮了厚厚的一层。我第一次注意到落花景象是这般壮丽。昨天,她还在枝头为花蕊挡风遮雨,那艳丽的容貌,芬芳的气息,引来蜂蝶,传送花粉,孕育新生。今天,新的生命开始生长了,为了让果实得到更多的阳光和养料,她毫不留恋枝头的繁华,毫不夸耀自己的功绩,在斜风细雨中翩然飘落;躺在地上,仍在翘望枝头,深情地注视萌生的果实,落而无憾。霏霏雨丝中,她将自己和朴实的大地融为一体,又在准备滋养明年的花了。
然而千百年来,关于落花的诗文却多是伤感的,哀婉的。李贺的“桃花乱落如红雨”、辛弃疾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是诗人借桃伤春,针砭时弊;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是诗人以花喻已,抒解愁肠。在他们那个时代,这些诗句确是对摧残人才、践踏新生的控诉和抗争。今天,这样的时代过去了,我们应该高颂“红雨随心翻作浪”、“落花时节读华章”,因为,桃花落红成阵的开败之时,正是蟠桃初结的华诞之日,纷飞的花雨不啻生命的礼赞和丰收的前奏。如果也要将花喻己,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一朵花,该开时,尽心竭力地开,该落时,坦坦荡荡地落,无论是翘立枝头,还是俯身泥土,都不忘培育新生的使命。这样,我们的生命,才能永葆青春的活力。
细微的簌簌声打断了我的遐想,又是几片飞红飘落下来。“落花辞树虽无语,别倩黄鹂告诉春”,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请秋天再到枝头上看吧,那满树的硕果便是答案。
点评:桃花雨,在记忆与现实的世界中饮尽风雨,摇曳多姿。文章以细腻而深动的语言,由“遐想”写到现实,进而又回顾与落花相关的诗文,结构层次十分清晰。作者善于将想象之景与回忆相融合。形成了一种虚实相生的文本,一系列的诗文也增添了文章的韵味。若更加注重文章内部的逻辑结构,则会更好! (周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