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高二(8)班上《廉颇蔺相如列传》时的一个精彩片断。
第一组的同学们正在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学生甲率先站起来,很有礼貌地说,我代表我们“斗破苍穹”组给大家朗诵《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前三段……他的朗诵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有板有眼,抑扬顿挫,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学生甲为“斗破苍穹”组的精彩展示开了一个好头。学生乙信心倍增,她号召全体同学拿出红笔,和她一起画出这三段中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特殊语言现象,并对各类现象分别作了详细而准确的解释,同学们也用掌声肯定了她。学生丙毫不示弱,他不光带领同学们把这三段中的五个特殊句式用红笔画了出来,而且能对“求人可使报秦者”这个同学们理解起来较难的句子作了详尽的分析,他同样博得了同学们的热烈的掌声。学生丁慢腾腾地站起来,慢悠悠地说,请同学们拿出黑笔跟我来。等同学们拿起了黑笔,她的语速陡然快了起来,她一口气指出了这三段文章中的15个重点实词、虚词,并且着重讲了“遗”“易”“报”三个词的意义用法。以“报”为例,她说“报”做动词时,有以下几个意思:①本义:断狱,判决罪人;②报答,报酬。如,欲报之于陛下也(诸葛亮《出师表》);③报告,答复。如,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史记·项羽本记》);④报复。同学们没有想到 “斗破苍穹”给他们归纳补充了这么多的知识,更没有想到的是,“斗破苍穹”在解释这些词语的时候还能尽量地在已经学过的文章中找到注脚,帮同学们将新旧知识串连起来,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方式,使同学们将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靠了。师生为之倾倒。学生戊趁热打铁,很流利地将这三段文字翻译了一遍。学生己顺势将这三段的内容作了归纳。
这个精彩片断有以下看点:
一.学生从“宾语”变成“主语”
学生一旦真正从“宾语”变成“主语”,从受动者变为主动者,从客体变成主体,那架势绝不亚于农奴翻身得了解放。小组探究时他们(“斗破苍穹”)的那个闹啊,简直要把教室掀翻!学生甲擅长朗诵,“刷”地一下五个人十道目光投向了他,紧接着五根手指也指向了他,学生甲兴奋得涨红了脸。仿佛是领了圣旨,私下里他把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直至滚瓜烂熟。然后他们一起站起来探究《廉颇蔺相如列传》前三段:⒈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特殊语言现象;⒉特殊句式;⒊重点实词虚词;⒋课文翻译;⒌内容概括。讨论的声音一个赛似一个,声浪重重地扑打在屋顶和四周的墙壁上。在探讨实词虚词时,他们感觉到对“者”“为”“伐”“拜”“以”“于”“令”“遗”“易”“徒”“见”“报”等词的意思还拿不准,于是他们分工协作,每人查两个字,查后交流,各人将这些词的意思记在各自的笔记本上。最后乙丙丁戊己五个同学瓜分了以上五项内容,这样,“斗破苍穹”组的六个同学都拿到了要展示的内容。为了小组的荣誉,为了个人的荣耀,他们个个铆足了劲,把自己要展示的内容准备了又准备,完善了又完善,做足了功课。这就出现了文章开头描述的那精彩的一幕。
有了这样的探究和展示,对要掌握的内容,学生无疑是学会了。不仅是学会了,而且是会学了。他们知道了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东西,他们更为清楚地知道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勤读书,勤查工具书,勤积累。“经验在经历中体验”,杜威说的一点儿都没错。
有了这样的探究和展示,学生的“学习能力”,即思维力、生成力和表达力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高。有了这样的探究和展示,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尊重,让每个教师都能明白“没有一个小孩是毫无才能的庸碌之辈”。每一个生命在这里都精妙绝伦,所以,这里洋溢着生命的气息;这里氤氲着快乐,缭绕着幸福。
二.教师是通往天国的引路人
天国,世人都没有见过,但谁都说那里充满了快乐。我们的学生每天都不快乐,我们的教师没有把我们的学生引向天国。是教师没有尽职吗?不是!他们披星戴月、呕心沥血呢!是教师没有才华吗?不是!他们才高八斗、才情万丈呢!那是因为什么呢?道理其实很简单,我们的教师有十八般武艺,却常常只使用了一个招数——讲。我觉得“讲”本身是一个不错的授课方式,只是长期以来我们将“讲”这种授课方式使用到了极致,以致于我们把学生讲得昏昏欲睡,讲得厌学逃课,还沉溺在所谓的“讲”的艺术中,自顾自地飞沫四溅地讲。“讲”失去了意义,走向了反面。日过千言不损自伤,“讲”也伤害到了我们教师自己,不少教师年纪轻轻的都已患上了严重的咽喉病。既然如此,我们教师为什么不试着换一个招数呢?再者学习,顾名思义学而习,学习显然是一个主观能动性很强的个人行为,因此,教师纵然是讲得天花乱坠,只要是学生的注意力流失了,教师的讲就是无效的。那么,怎样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呢?
我们再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精彩的教学片断吧!通过自学、对学、群学,学生学会了朗读,学会了翻译,明白了文章的内容,教师还需要从“课文的朗读”讲到“课文内容的分析”吗?还需要逐字逐句逐段地给学生翻译课文吗?“教学生不会的,学生会的不教,学会老师不会的”,这样,只有这样,学生对课堂要学的东西才会感兴趣。学习的天敌是依赖,教师的悲哀是包办。教代替学永远无法让学生学会。那么,这节课我这个教师都干了些什么呢?我在调控,以调控控制整个课堂的教学节奏;我在纠错,以纠错实现落实;我在点拨,以点拨实现提升;我在激励,以激励持续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整节课我讲话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10分钟,在余下的30分钟里,学生这个主角在展示,在表演,在收获,在狂欢。
教师是干什么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策划者、引导者和调控者,代表着一个教育者的生命姿势。教师是通往天国的引路人。
三.导学案是学法的阶梯
用事实说话,再回到文章开头的精彩的教学片断。“斗破苍穹”组的同学们从朗诵课文等六个方面向大家展示了他们自主预习和合作探究的成果,这六个方面的设置环环相扣,一步一步地引领学生从预习、探究,走向展示,从而达到使学生能翻译课文、理解课文的目的。这六个方面的设置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导学案中的。
所以说导学案是学法的阶梯,它有别于教案,它要以“生”为本,以方便“学”为出发点。从这个意义讲,导学案也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也代表着将要到达的目的地。导学案由教师编写,因此导学案也是教师教学思想、才情个性的体现。由此可见,导学案在实施高效课堂中的重要意义。
为此,下面我想重点谈一谈在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⑴正确处理导学案与教辅资料的关系。有了导学案,就不要再给学生订教辅资料,因为导学案与教辅资料并存,会加大学生的学业负担,使学生对导学案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高效课堂的推行。有了导学案,还订教辅资料,只能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导学案的编者对自己编写的导学案信心不足;二是导学案的编写是潦草的,不成功的。
⑵正确处理“临帖”与“破帖”的关系。对于习惯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来讲,导学案是一个新生事物,起初教师们不会编写导学案是很正常的,这时候他们“临帖”是必要的,更是必须的。但在熟悉了导学案的编写后,他们就应该毅然决然地“破帖”,像编写教案一样,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自己的教学思想乃至自己的才情融入导学案中,编出个性化的独特的“我”的导学案来。
四.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说:“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要有‘唤醒’学生的力量。”我觉得高效课堂中的重要环节“展示”就是一种唤醒,一种强制唤醒。传统课堂上,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天花乱坠;学生听得东张西望,昏昏欲睡。高效课堂中的展示让教师从讲台上淡去,从“最后一名学生”做起,让学生你方唱罢我登场,给每一个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
“斗破苍穹”组共有六名同学,这六名同学的学习成绩是参差不齐的,当语文小组长将上面谈到的六个问题分给这六个同学时,因为每个人要展示,每个人展示后要计小组成绩,所以可以想象成绩最差的那位同学是最不敢懈怠的,在自主学习中,在合作探究中,他都得比其他同学更努力,更刻苦。他被大家裹挟着往前走,课堂上不再走神,不再睡觉,课后也不敢松懈。为了展示,为了得到小组成员的认可,无形中他改变了以往的学习习惯,渐渐地他的学习能力提升了,他的学习成绩进步了,他的学习动力也就增强了。与此同时,小组中成绩较好的同学在与其他同学的合作探究中,也会学到不少自己不会的东西;在帮助其他同学的过程中,他的知识和能力也得到了强化和提升,他的学习劲头也就更足了。
高效课堂有一条原则就是预习不充分的课不准上,因此高效课堂上的学生都是有备而来的,他们在课堂上展示,就是要将在预习课上习得的东西展示给大家,他们因精彩而展示,因展示而学习,以至人人精彩,人人学习。这是展示的最佳效果,要达到这个效果,我认为要做到两点:
㈠展示的内容要突出重点。导学案中问题的设置是有坡度的,比如有的问题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就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就不必展示。一般来说,指向教学重点难点的问题应作为重点展示的对象。
㈡展示的形式要多样化。现行的高效课堂模式是一般模式,它适于广泛地推行,正因为如此,对于各学科来讲它具有共性不具备个性,因此各科教师在使用它时,我认为形式上可以作些调整。板演是一种展示,说话也是一种展示,不可拘泥一格。
李继红,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阳。责任编校:老 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