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
莫信使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诗词包
周邦彦,北宋著名词人,字美成,作品多写闺情、羁旅;格律谨严,音律和谐;语言典丽清雅,被尊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旧时词论称其为“词家之冠”。
此小令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于春天景象中含蓄抒发乡愁客思。
上片写阳春美景中隐含的无奈乡情。“楼上”“楼下”写视角之转换,空间之推移。登楼仰望,碧天浩渺,天地相融,如此高旷空间恰反衬羁旅人之渺小,内心之空寂无依。俯瞰楼下,芳草萋萋,循草而望,遥接天涯。芳草寓离恨,李后主云“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周美成在此化用前人诗句,以表芳草无涯,离恨绵绵。碧天、芳草之美景原可解乡愁,登楼原是聊慰乡愁,而今反‘‘劝君莫上最高楼”,为何?愈上高楼,所见愈广,故乡愈渺邈,乡思愈绵长;更叹愈上高楼,却无人诉说,纵有万千愁怀,却终无可遣,岂不更添忧愁?此“欲说还休”之自劝,含而不露,亦有含蓄委婉之妙。
下片写暮春伤景以更衬乡愁客思。新笋已成竹,落花都为泥,“已成”“都上”表时光迅疾,春光已逝,岁月已老,而客尚滞留。“忍听”,即不忍听。末句以景结情,借林外杜鹃的声声哀鸣点破全篇沉寂,于低沉感伤中表达“不如归去”却又欲归不得的羁旅愁思。
全词通篇写景,以景结情,将广阔的空间和推移的时间通过复杂的曲折的想象和联想结合起来。从而使表情达意含蓄蕴藉,风致深婉。强焕云:“美成词抚写物态,曲尽其妙。”用来评价这首词颇恰当。
龚自珍,晚清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他思想深刻,积极进取,锐意改革腐朽的社会。文学创作上主张书写“感慨”,大力实践“经世致用”之学,使文学成为批判现实和表达变革要求的工具。他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位诗人和中国现代第一位诗人。南社魁首柳亚子颂其“三百年来第一流,飞仙剑客古无俦”。
道光十九年(鸦片战争前一年),内忧外患,龚自珍对置国危于不顾的统治阶级彻底绝望,愤然辞官南归,途中“往返九千里”,历时八个多月,总写315首七言绝句,合为《已亥杂诗》,堪称一幅封建“衰世”图的恢宏长卷,诗集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
此诗是《已亥杂诗》的一三零首,它巧妙用典,借对陶潜的颂扬评价,含蓄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前两句颂扬陶潜。“卧龙豪”借用诸葛亮高卧隆中而胸怀天下的典故,写出陶潜也像诸葛亮一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第二句从另一侧面颂扬陶潜的品行犹如松菊傲霜,卓然高洁。
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作者对陶潜与众不同的评价。陶潜一直被奉为隐逸诗人之宗,其重要特点是平淡。“竟平淡”写出众人对陶潜的评价:始终是古朴平淡,淡泊飘逸的。“莫信”二字则明确表明作者观点,从而和第一句“卧龙豪”相呼应,也引出下句原因分析:实际上陶潜的诗三分中有二分是诸葛亮那样的豪情壮志,一分是屈原那样的郁愤牢骚。《梁父吟》原是一首民间挽歌,词调悲凉慷慨,诸葛亮高卧隆中时“好为梁父吟”,借此吟唱来表现他高尚的情操、远大的志向;屈原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此句用诸葛亮和屈原两个典故含蓄指出陶潜心中既有诸葛亮的那样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也有屈原那样因济世之志不得施展的幽愤。
此诗表面借诸葛亮和屈原写陶潜的豪情与幽愤,实则是龚自珍借陶潜以自喻。时代的文化专制,使本诗含蓄蕴藉,兴寄深远,但仍难掩诗人独有的凌厉剽悍之气,程金凤评赞其诗风“声情沉烈,悱恻道上,如万玉哀鸣”,实为中肯。
——陈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