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4711

[ 江红 文选 ]   

三点导读

◇ 江红

  美点赏析
  
  刘心武先生用朴素的文笔,叙平常事,写普通人,说生活理。《替嫂》看似寻常,实则匠心独运。写人叙事,言简意赅。写替嫂,“四十多了、胖胖的、眯缝眼”,寥寥数字,已是如在眼前。替嫂到冯奶奶家,汇报完自己的情况,拿出身份证给冯奶奶看,冯奶奶说:“你那个姓,不看也罢。”换作别人,可能会有小小的不快往心里去了,而替嫂就“爽朗大笑”;大年三十替嫂说到自己的男人时称“我那背时的家伙”,冯奶奶觉得大过年的不能这样说自己男人,替嫂却“仰脖大笑”。两处大笑,写尽了替嫂的爽朗大度。终于盼来儿子电话的冯奶奶,支开替嫂,握住电话说个没完。替嫂先在耳朵眼里塞了两瓣大蒜再过去把毯子给冯奶奶盖上。元宵节,替嫂先往冯奶奶两边耳朵塞蒜瓣,塞住“讨厌”的爆竹声,再拉开窗帘让冯奶奶看“好看”的烟花。两次塞蒜瓣,替嫂的关心体贴、善解人意,让人过目难忘。
  冯奶奶,一个孤独的老人,儿子远在海外,陪伴她的只有家里一只叫杠杠的花狸猫,还有常年保姆香香。这个老人有点与众不同,喜欢谁偏偏就爱和谁抬杠。
  常年保姆香香,把冯奶奶照顾得很满意,对她极依赖。她也总是非常尽心地让老太太满意。她的尽责可爱、细心周到,令人感动。
  细节描写,举重若轻。最能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和个性特征的,无异于人物在无意间所表现出来的言语举动了。本文的细节描写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如写替嫂刚来时,她向冯奶奶“汇报完,拿出身份证”的行为,自然而巧妙的写出替嫂的直爽;又如替嫂看见打电话的冯奶奶“腿上没盖毯子”,“就过去把毯子给她盖上”,“懂得主人电话不能偷听,事先在两边耳朵眼里塞了两瓣大蒜”,带冯奶奶看烟花时,“先往冯奶奶两边耳朵塞蒜瓣,再拉开窗帘”,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她通达人情事理、处处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格。写冯奶奶时,写到老人养的宠物,“白天陪冯奶奶在沙发上看电视,晚上在被窝里给冯奶奶暖脚”;和替嫂抬杠,却让替嫂照顾丈夫、让替嫂回家和丈夫团聚等,这些生活细节,一旦人文,一个孤寂而渴望亲情、爱抬杠但通情达理的老太太形象便跃然纸上。
  以小见大,言有尽意无穷。本文所写的事,是大千世界中极微小的事;所写的人,是纷繁世界中极平常的人。可是透过这些小事情、小人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百态,体会到了人情的冷暖。孩子远离的老人是多么孤单,多么渴望亲情;离家在外的社会底层打工者,他们是多么辛苦坚韧,又是多么善良达观。司马迁言屈原之文“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刘心武此文,当也有此一比。
  
  难点指津
  文似看山不喜平。刘心武的《替嫂》,好看且耐读,亦在于短短篇幅之中,自有不平之处。文章开篇即说:“冯奶奶过春节有三怕:怕常年保姆回乡团聚找不到顶替;怕电话;怕花炮。”怕啥来啥,接近年关,常年保姆“因为老家事多,告了一个月的假”,冯奶奶早早地找家政公司也是没有音信。她盼儿子的电话,可是儿子电话越盼越无;她烦不咸不淡的电话,偏偏多的是这种电话。她怕花炮,可是过年热闹的就是花炮。
  过年而有此三怕,这年还过得好吗?代替常年保姆的“替嫂”来了。初看这名字,谁都会以为是个姓替的保姆呢。原来却是因为“跟桫家浜》里那‘态度不阴又不阳’的参谋长同姓”,本该叫刁嫂,只是冯奶奶觉得这样叫着难听,就不愿意叫她“刁嫂”,竟想出一个“替嫂”的名来。老太太的讲究倒是一点不马虎。替嫂来了几天,就得了冯奶奶“替嫂还行”的表扬。年三十那天,冯奶奶吃到了替嫂包的饺子,盼到了儿子的电话;元宵节,冯奶奶由替嫂帮着塞住耳朵看到了好看的烟花。冯奶奶的过年三怕,让替嫂于无形中消除了。
  香香回来了,问起替嫂。冯奶奶说:“快别提,笑着跟我杠,哼,就她,能杠得过我吗?”香香知道了:替嫂让冯奶奶很满意。因为冯奶奶的性格,她对一个人的爱,往往会体现在找个话茬抬杠上。
  好的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替嫂本是来替香香做冯奶奶的保姆的,现在看来,替嫂让冯奶奶过了一个多么快乐的春节,冯奶奶对替嫂又是多么的满意和喜欢。“香香知道,她必须更加尽心,否则,将来谁顶替谁,可就说不准了”,文章看似在香香的忧虑中结束,实则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开启读者回味深思的源头。
  
  考点训练
  
  1.文章开头提到冯奶奶的“三怕”,这在全文中起何作用?
  2.冯奶奶将宠物花狸猫视为亲人,反映出老人怎样的心境?
  3.从全文看,替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概括事例具体说明。
  
   附:参考答案
  1.从结构上看,统领全文;从内容和写法看,为下文写替嫂消除冯奶奶的三怕埋下伏笔。
  2.反映出老人精神世界的孤独,对亲情的渴求。
  3.参考“美点赏析”。

三点导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