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4688

[ 李定清 文选 ]   

推荐者的话

◇ 李定清

  阿瑟·克拉顿·布洛克的《战前星期天》是一篇充满厚重人文气息的散文佳作。
  单从散文的题名来看,《战前星期天》似乎是要书写战争爆发前阴云密布的社会生活状态及其对人们正常生活的影响,从而正面揭露战争的罪恶性质。然而,当你细细品味作品时,你才会发现此作的匠心独运之处。此作虽以战争为题,但作者并未正面描绘战争,而是将视线聚焦在一个英格兰西部宁静美丽的边远山谷上,通过描绘那儿纯朴恬静的乡土生活,映衬出因为战争的临近山谷所发生的潜在变化,并以此反映一战风云席卷而来的情景。这种看似轻描淡写的远距离观照。深入地揭示了战争的罪恶本质,也更能体现作者那颗祈望和平、反对战争的仁人之心。
  此外,此作的不同凡响之处还在于,作者借用独特的时空环境,通过时空上的巧妙结合,强化了对人类遭遇的一战浩劫的呈现。在时间上,作者选择了重大的历史转折点,战争爆发前的某个星期天。这既是和平时代的结束,又是战争爆发的前夜。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世界人民将如何面对?世界的命运将如何改变?确实值得深思,并诱发了读者阅读的强烈欲望。从空间来看,故事发生在英格兰西部的一个边远山谷。让人料想不到的是,就连生活在这样一个远离城镇的喧嚣、人烟稀少、地域偏僻的边地乡民都要服预备役,战争的巨大影响就可想而知了。这种时空上的巧妙安排,有机结合,不仅体现了作者精湛的艺术结构能力,而且亦有深化主题之功。
  散文的前三段主要以叙述为主。讲述的是地处英格兰西部的一个幽远山谷的自然风光和风土民情。笔调优美且富于诗意,文辞细腻婉约。在作者笔下,这片继承自往昔的乡野山谷家居稀少,但民性平靖,生活惬意。这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赋有得之天籁的醇美。生活在此间的乡民,待人友善,生性纯朴,经年过着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生活。尤其让人感佩的是,他们全然不问打仗的事,对于战争,他们更是知之甚少,主观上也不想了解更多,漠然宛若他们脚下的大地。对于这片纯净的土地,有谁愿意打破它的宁静,又有谁希望它遭受战争的浩劫呢?给人的感觉是战争离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十分遥远。而涉及战争的文字只有两三处,如第二段里提到“对于战争,他们知之甚少”;第三段也是间接地一笔带过,“你也意识到,这儿的和平景象正遭到威胁”。这些不经意的、可有可无的闲来之笔,惯常被人们称为行文的点缀且无伤大雅,可正是这一着墨不多的闲来之笔,具有绝佳的结构之功,起到了强烈的对比作用,为后文作了切实的艺术铺垫。
  散文的后三段均是作者的议论,是作者叙述之后的思想直呈,作者以痛快淋漓的言辞,直指战争的反社会、反人道、非正义,激愤之情跃然纸上。由于少数手握大权、别有用心之人,为了一己之利擅自拨动了战争的发条,世界和人类已难以避免战争的浩劫,它也难免遭受战争的祸殃。密布世界的战争风云己笼罩在这方净土的上空,在浑然不觉之中昔日安详宁静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读者阅读至此,已强烈地感觉到悠然自得恬静生活已成过去,紧要的是必须面对严酷的现实。以下的议论,作者语气更加直露且富于哲理,言辞激烈,单刀直入,切中要害。分别从人性与兽性、创造力量与毁灭力量的角度去申说战争的邪恶,极力声言和平的重要和幸福来之不易。“当战争和疯狂在其他许多山谷中自由逡巡之际,人的心态又怎能平安释然?这儿存在一种往昔传下又被人的意志赋予大地的美,可是这儿的居民跟那些聚集在国境线上厮杀的士兵具有同样的人性,又为同样的疯狂所驱遣。”和平和幸福被战争毁于一旦。最后的关节之处,作者饱含着虔诚的感情,以强有力的理性和自信激励民众,让即将陷于战乱的人民在思想上有充分的准备,必须直面严酷的战争,呼吁为拯救人类幸福做出自已的应有的贡献。尤其是含笑别妻、从军远征一节看似穿插,实为点睛之笔。
  散文在风格上特色也很鲜明,主要是运用对比来渲染气氛。前半部分以历史叙述的笔触,描写边远山谷的乡民的祥和生活情景,尽量把美好的一面展现出来,以呈现战争的不可能。后半部分笔锋一转,直面战争,以力透纸背的现实书写,严肃地发出“全世界的人要受罪了”的战争警告,鼓励人们抱着“永恒的勇气去作战”,世界必将迎来美好的明天。这种对比,使从和平走向战争的严肃主题更加突出,并且使散文充满品咂不尽的韵味。

推荐者的话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