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0年第2期 ID: 143540

[ 李继红 文选 ]   

构建学生主体地位的新方法

◇ 李继红

  王晓露是我的学生,在今年这个谈发烧就色变的秋季他不幸发烧了,按学校的规定他回家治病去了。就在王晓露在家养病期间,我接到了他的一个电话。他说老师我想做一个课件,我说很好啊!他又说我做哪一课的课件好呢,我想了想说,你就做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吧,他说好。一个星期后,王晓露来到学校,他给我看了他做的课件。我惊异于课件的精致,更惊叹于他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我于是对他说李清照的这首词就由你来上吧!他愣了一下,然后就欣然接受了。结果是王晓露的课上得很成功,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获得了满堂彩。课堂上,他镇定自若,引经据典,自始至终,滔滔不绝,不曾看教材和讲义;教学各环节衔接过渡巧妙自然,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后,我琢磨这件事,想明白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构建问题。
  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儿是: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要多元化。
  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教学实践中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得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一教学原理仍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实事求是地讲,在这个问题上,广大教师经过辛勤探索,创造出了一些言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讨论法、导学法、探究法、谈话法等,这些教学方法曾得到过广泛地推广和应用,为什么教育界的有识之士至今仍在呼吁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以为,除了少数施教者急功近利舍本逐末,仍走以知识技能为目标构建起来的“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老路外,主要原因是许多施教者构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单一化、模式化,致使原本鲜活的教学方法最后僵化成了令人生厌的模式。
  构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讨论法、导学法、探究法、谈话法等都可以大胆使用,也可以再创造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让学生给学生讲课等,平日授课时应根据学生和文本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不能将一种教学方法不加选择地一用到底。屈原的《离骚》艰涩难懂,可采用讲解法;李白的《将进酒》激情澎湃,可采用诵读法;沈从文的《边城》诗意优美,可采用谈话法,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湘西那至美至淳的风情中……当然一节课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方法。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要多元化。
  其次,我想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些必要条件。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首先得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学生王晓露主动做课件,这是一件难得的好事,中学生上网不玩游戏不聊天已是难得,何况他倾心于做课件?做了课件他又向老师汇报,这正印证了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句话“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我决定让王晓露用他自己做的课件上一节课,让他在课堂上尽情展示他的精彩课件,又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信任,激发他进一步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二,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得正确引导学生。还拿王晓露上课这件事来说,在他上课前,我仔细检查了他的课件,发现他在介绍作者这个环节时,容量太大,费时过长,势必会冲淡教学重点(鉴赏诗歌),我于是让他作了修改,从而保证了这节课的顺利完成。我曾经听过一节讲《祝福》的课,老师让学生讨论祥林嫂是被谁害死的,学生们讨论得很热烈。课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开始,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结束。乍一看上去这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很好,但仔细一琢磨,由于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整节课呈现出一种放鸭子的自由状态,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学生却一无所获。这样的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其实是一种“伪主体地位”。
  第三,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得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学习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的内部力量,也是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作用的动力基础。有关实验证明,学生学业不佳的原因之一是学习品质不高,即集中注意、坚持不懈及对挫折的耐受性等意志和情感方面的品质较差。动机的作用正是通过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准备状态,增强这些重要的品质来保证学习质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学生主体地位的意义很多。小而言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学好的自信心;大而言之,可以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为“可持续发展”和“终生教育”打下良好基础。正像王晓露教后所说的那样,这节课锻炼了他的教学设计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筛选信息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会让我终生难忘。
  
  李继红,语文老师,现居湖北襄樊。本文编校:郑利玲

构建学生主体地位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