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点赏析
本文是清朝“一代文宗”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奇文。初读之,觉得荒诞不可信;细品之,则悟出本文实乃奇思妙语,寓意深长。
本文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的构思之奇妙。一个御史因贪赃枉法被处死了。一个负责审讯他的官员白天打盹儿,恍惚中见到那个已死的御史。于是展开了人(问官)与鬼(被处死的御史)之间的对话。它以“白日见鬼”的故事情节,揭露了居庙堂之高的封建官僚们互相倾轧的官场黑暗,具有很强的讽刺性和批判性。作者写作本文之目的在于劝诫官吏们执法时不可存私心,不可幸灾乐祸,更不可落井下石。但如直接说出,了无趣味,人们也很难听进去。托鬼说之,令人惶恐万分,毛骨悚然,为恶之心顿敛矣。“一有私心,虽当其罪犹不服,况不当其罪乎?”可谓语重心长,虽是“所亲”言之,又何尝不是纪昀言之?鲁迅先生评价纪昀道:“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已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实乃精当之极。
本文的第二个亮点在于它的语言之神奇。本文采用六朝志怪小说的笔法,篇幅短小,文字简淡,语言凝练,却极富感染力和表现力。伏法之御史,以鬼的外形出现,纯描写其语言,其外貌及神态则不着一字,但读来仿佛感到人物须发俱现,人物怨恨之情状,如在眼前。问官则用三次神态描写,活画出他“白日见鬼”之后的心理变化。初见鬼,“惊问”;知鬼怨恨自己的缘由后,“惶恐愧谢”;与鬼对话后,“惘惘如失”。一个良心未泯、有所悔改的官吏形象跃然纸上。简约平淡之语言,显神奇之功效,非其他笔记作品所能企及。
难点指津
《梦语》是一篇文言文,要准确领会其微言大旨,则有两个方面必须准确把握。
一是要弄懂文中几个关键词语的含义。“御史某之伏法也”中的“伏法”指“犯人被执行死刑”。“我对簿时”中的“对簿”意为“受审问”。“哀矜勿喜”的意思是“弄清了罪犯的情况,就要怜悯他们,而不要幸灾乐祸”。
二是要准确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手法。《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的遣兴之作,其门人盛时彦认为该书“大旨要归于醇正,欲使人知所劝惩”。为何要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一来清代文字狱泛滥,托鬼神以寄所欲言,当然是一种好选择。二来以鬼神故事道之,更易被人传诵,其劝惩之义更易被接受。其讽喻之手法,与《聊斋志异》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被誉为清代笔记小说中的“双璧”。
考点训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梦语言官受赂鬻章奏。
2梦语何独憾我?
3.而君以修怨快我死也。
4.后所亲见其惘惘如失,阴叩之。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我与君有宿隙,不过进取相轧耳,非不共戴天者也。
2.一有私心,虽当其罪犹不服,况不当其罪乎?
附:参考答案
一、1.鬻:出卖。2.憾:恨。3.快:以……为痛快。4.阴:暗地里,暗中。
二、1.我与你虽然有旧的嫌怨,那不过是为求升官而互相倾轧罢了,并没有不共戴天的仇恨。
2.(负责审讯的官员)一旦有了私心,对犯人即使处罚与他所犯的罪行相称,(犯人)还心有不服,何况那些处罚超出所犯罪行程度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