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了。老师没有及时到班。
我坐在靠窗的位置,瞥了眼摆放得正正的语文书,《背影》这一题目深深刺痛了我。背影,父亲的背影,父亲——一个多么可笑的名词。父亲在我的生命中缺席了十多年,我想象不出父亲的背影。抬头望了望窗外的天空,有些阴霾。那些我始终不愿记着却在我脑际扎根的回忆排山倒海而来。
我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小镇子里,封闭且落后。只凭借着一条锈迹斑斑的铁轨而没有和外界完全断绝联系。很小的时候,我不是没有问过妈妈,我的爸爸在哪里,他为什么不和我们住在一起,妈妈只是抚摸着我的头说爸爸在外面工作。现在想来,妈妈的神情里写满一地的绝望。
“你没有爸爸,哈哈,我们都有爸爸,我妈妈说你是野种!”
“是啊是啊,你离我们远点,你这个野种!”
我哭着跑到那条杂草丛生的铁轨边,眼泪伴随着粗重的喘气声在脸上肆虐。“我没有爸爸,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你的存在,我恨你!”我对着远方大喊,用力地抹掉眼泪,一如抹掉爸爸在心中的份额,倔强而柔弱竞一如那颗小草。那天我在铁轨旁坐到傍晚……
“同学们,昨天都预习过《背影》这篇文章了吧?”老师不知道什么时候进来的,容光焕发地问。
“预习过了!”难得的异口同声。
我把脸转向窗户那一边,厚厚的云层积聚在天空,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老师却绘声绘色地讲了起来。
“那我先提一个问题,同学们关于父亲最深刻的记忆是什么呢?”
我想逃离。逃离这讨厌的课文,甚至平素还感觉不错的语文老师。“父亲”两个字对于我来说,是不可触及的危险地带。
“记忆”?他吝惜到没有给我任何有关他的东西,何来的记忆?我还没有出生,他就不负责任地逃之夭夭了,像茶壶嘴里吐出的一团在燥热的空气里升腾而渐渐化为乌有的水蒸气,消失得彻彻底底。
“小时候,我爸爸总是让我坐在他肩膀上,带我四处逛,那种感觉真好呀!”
“我爸爸总是会陪我一起看书写字,教我做数学……”
放在膝盖上的拳头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捏紧,竟沁出丝丝汗珠。他们脸上洋溢的幸福表情却让我想起因为没有爸爸而让人称为“野种”的屈辱。它们就像砸进我软弱心海的石子,搅拌着,翻滚着。羞耻和对他的愤恨像一棵蓬勃攀升的藤蔓疯狂滋长,纠缠并捆绑着我敏感的心。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我的心跳了一下,我瞥了眼这讨厌的课文,突然地一阵莫名的感动。
“这个地方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当时的情况,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其实每个父亲都是很疼爱自己的孩子,只是方式不同,像文中所描写的这位父亲……”
“老师,你说每个父亲都疼爱自己的孩子,可是为什么有的父亲不要孩子,在孩子出生之前就离开呢?难道这也是爱吗?!”我的声音已带了些许哭腔,甚至是喊着出来的,好像要把忍耐了十几年的耻辱委屈,把那些对他的愤恨全部在这一刻发泄出来。我就那样定定地看着老师,眼里是不容置疑的决绝。
“其实,每位父亲疼爱孩子的方式都不一样,如果他当初离开了孩子,也必然有他的苦衷。就算他不在孩子的身边,从来都没有给孩子任何的关爱,那也并不代表他不爱孩子!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感情比得上亲情,因为它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血浓于水,为什么不怀着坚定的信念去相信父亲的爱呢?”说完,老师莞尔一笑,那笑,有些苦……
“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书里的父亲两年没见自己的儿子,却始终惦记着他!我的父亲,是不是也像他一样那样惦记着我呢?也许就像老师说的那样吧,可我该不该相信呢?
点评:文题很巧:父亲的背影,对于身为孩子的我们来说,照理应是非常熟悉的,作者却冠以“想象”一词,给读者设置了疑问。随着行文的缓缓展开,我们知道“我”的父亲很小就离开了家,在“我”的记忆中缺席已久,才明白了故事的始末。作者写出了自己学《背影》时的复杂心理,一系列的语言动作也充满了真实感,表达了对于“父爱”的怀疑。若文字更加紧凑些,则会更好。 (孟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