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数千年的文化史,历史积淀出无数的优秀经典文化,这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民族精神的载体,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巨大财富,更是文化的瑰宝。学习经典著作,其实是借助于贯通的文字,穿越时空的隧道,漫步于历史的长廊,与古代前贤对话,受文化血脉的熏陶,是浸润的过程,也是传承的起始。经典著作用词造句讲究凝练、音韵、节奏,有着独特的辞采之美、音乐之美、意境之美。品读经典著作我们应充满着美感与快乐,感受其中无穷的魅力。
一.诵读《论语》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世风日下啊!人心不古啊!”耳边经常听到中老年人发出的感慨;“现在的人不信天,不信地,只相信自己和金钱!”眼中时常看到一张张惊讶、疑惑、转而愤怒的脸。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追求现实利益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理想和目的,所以不择手段、歪门邪道、耍小聪明等等层出不穷。中国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文明遭到践踏,伦理道德惨遭蔑视。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基本的伦理共识,那是非常危险、非常可怕的。再严密的法律,代替不了社会的伦理道德;进一步说,健康的现代化的法治社会恰恰是建立在民众的底线伦理、民众的伦理共识的文化土壤之上的。中国古代就提出构建“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社会,为什么现在人们反而忽略这一倡导了呢?我想这与当今人们缺乏经典的诵读有关。
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有接触本国经典的义务。一个中国人,也应当掌握好母语,具有中国文化的常识,应熟悉祖国的经典著作。可是今天在中国,如果我们让青少年读一点有关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书,会被认为是守旧、复古。这是非常奇怪的事情。
认识到这一现状后,文学界、思想界纷纷提出对策。近年来,社会对国学的关注已成为一种潮流。“国学热”被学者认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和认同”。而国学,在这一时刻,将挑起矫治人们诟病的大梁。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不读《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之于中国,如同《罗马史诗》之于意大利,莎士比亚之于英国,《圣经》之于西方。《四书》是中国人的基本信仰与信念,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哪怕是乡间不识字的劳动者,也会自觉实践其中做人的道理。其中的“仁爱”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格言,一直到今天,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而《论语》是国学思想的精粹,是儒家文化的精华,它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这本书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社会中《圣经》一书,所以也有人把《论语》看成是中国人的《圣经》。“半部《论语》治天下”,它既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
二.孔子的人格魅力
(一)以人为本,尊重人性
《论语》中孔子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性,这使孔子成为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因为世间万物中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入木三分的见解。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推崇儒家人道、人性的学说,用以反对神学,他们把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融进自己的思想体系中。联合国大厦也镌刻着孔子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绝不要强加给别人。当然这不是指物质上的东西,而是指的人格尊严。自己不想受到别人的羞辱,那您首先就要尊重别人,不要羞辱别人。反过来说,您想要别人怎么对待您,您就要那样地去对待别人。这可以推广为国家、民族、宗教、文化之间相互对话与交往的准则。一个国家、一个单位、一个集体能做到以人为本,尊重人性,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用担心不和谐吗?
(二)孔子待人态度的平和与仁爱
中国古代崇尚的是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一种审美理想的化身。
在孔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读《论语》,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力量,如果我们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子是一个特别讲信念的人。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 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还要说话吗?” 孔子还对他的学生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他这些话的终极传递就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精髓的东西,就是“恕”和“仁”,这两个字使得孔子的形象光芒四射。
三.《论语》的思想魅力
(一)谦虚与耐心中渗透出上进的精神
读了《论语》后,你会发现孔子的魅力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他个人的人格魅力,他已经渗透给了他的学生们,形成了一种思想的体系,那就是《论语》的思想。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于我们常人的思维:这是学问。《论语》告诉我们要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谦虚中渗透出上进的精神。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满足;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教师是学生的示范,“学而不厌”,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教师教育孩子要耐心,我们经常这样说。但事实上,我们许多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老师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这是我们还没有学会耐心的佐证。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八个字简简单单,但蕴含的是教师的爱心和耐心,渗透出一种积极上进的精神。
(二)因材施教效果巨大
如果说“学而不厌,”这句话作为一般人的座右铭来激励自己,那么因材施教可以极大调动人的学习热情。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的这种思想对当今的教育仍有极大的启发和意义。
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呢?他对冉有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而对子路却是加以否定说:家里父兄在,应该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公西华想不通,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孔子却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他认为一个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给予帮助、补救。就是说,学生心理的差异性,决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因材施教使得孔子弟子如云。
孔子还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收到良好效果。性率直而鲁莽的子路,出于对孔子的爱护,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孔子也很关心、爱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也能接受,当有的学生对子路不太尊重时,孔子对他们说:子路的学问是不错的,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孔子在《论语》中提倡因材施教的理论,还是它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
四.治学之道和读书方法的启迪
如果面前有一座金山和一根能点石成金的手指,谁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因为坐吃山空,金山迟早会用完,而有了点石成金的手指,黄金自然会源源不断。在学习中,有的放矢的学习方法就像点石成金的手指,运用它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孔子在《论语》中就讲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和读书方法。
(一)学与思的结合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疑惑不解,意思是糊里糊涂,不懂。怎么解决?孔子在《论语》早就提出这个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与思是相辅相成的,学习既不能死记硬背,也不能一味空想,学与思有机结合,才能走出死胡同。
(二)学与问的结合
孔子才思敏捷,这与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有关。他把“问”与“敏”相提并论,可见“问”在治学中的重要作用。问的方式很多,可以是自问,可以是他问。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既是学习方法,又是学习态度。他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人之长,补己之短,让学业更上一层楼。
《论语》中到底蕴含多少学习方法?我们该如何学《论语》?事实上孔子早已经把这个不二法门包含在自己的一系列话语里。归纳起来应该有这几类:学、习、问、记。
李明,教师,现居广东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