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1期 ID: 139386

[ 张厚琴 文选 ]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 张厚琴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从我教的两个班看,约有70﹪的学生认为阅读理解题最难,答题时,好像每个问题都能回答,但事实上距正确答案总有一定距离。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前三分钟,要求值日生给大家朗诵一篇优美的文章。声情并茂的朗诵,优美的文笔,精妙的构思,细腻的情感,深邃的思想,这些闪烁着耀眼的语言魅力的文章,怎不令学生“心向往之”。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朗诵能力,增强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悟能力,增强了语感,还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入学时,我们年级对100名学生的阅读习惯做了一个调查,调查显示:我年级大多数学生在初一入学时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贯穿整个初中。
   首先,勤查字典。要求学生在遇到不认识或不懂的字词时一定要查字典,以扫除阅读障碍,提高阅读质量。
   其次,做摘录笔记。清朝学者章学诚说,读书不做笔录,“犹雨落大海,不留踪迹”。马克思钻研了1500多种书,写了100多本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写成《资本论》。可见做读书笔记的妙处。具体做法是:
   可以将书报中的名言警句、谚语、要点、关键性的段落照录下来,也可摘抄其它有益的材料。
   再次,动笔勾画圈点批注,做到不动笔墨不看书。指导学生在文中相应地方作好圈点勾画和批注,这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课堂教学渗透
   作为教师,要牢牢把握课堂这块阵地,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初中语文课本每册30篇课文,皆分为精读和自读两类。精读课文精讲、细讲、详讲,给学生以必要的讲解、释疑、示范和讲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正确的阅读方法。自读课文则指导学生自学,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钻研课文,理解课文,教师只对学生做必要的启发、点拨和讲解,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进行阅读训练。通过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步骤、方法和内容,目的是为了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自读和教读是课堂阅读教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精读是用来带动自读的,是为自读服务的,精读的最终目的是学会自读。自读既是精读的基础,又是精读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到了初三,课本中很多自读课文都放手让学生去自读,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实践证明,自读与教读的有机结合,是提高课堂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
   四.教方法、技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方法和技巧。针对考点,总结出相应的答题技巧和方法,并在讲课与训练中反复向学生灌输。
   泸州市中考阅读理解题分为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包括散文、小说等记叙性的文学作品)三大文体,所以必须让学生掌握各类文体的特征,只有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答题才容易“上路子”。例如,记叙文一般考查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线索、叙述的方式、表达的方式等知识,这就涉及到相应文体的基本概念,有共性的内容。如果学生对选文的文体类型辨别无误,基本概念认识清晰,那么答题时就不会张冠李戴(常有学生将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和论证方式搞混),这样基本分就不会丢失了。在复习时,则将各篇文章按文体分类复习。课堂上先讲清相关的知识和答题技巧、方法,然后随即训练一个阅读语段(尽量从近几年各地中考题上挑选),当堂反馈,发现问题,立即有针对地再做相关阅读题,再评讲,争取当堂过关。
   五.增大课外阅读量
   对初中学生而言,仅仅依靠课本中的文章是远远达不到阅读量的。因此,只有向课外延伸。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他的话形象地告诉我们,课外阅读无疑是重要的,是开拓学生视野,开阔学生思路的一条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学生初一入学,我便将新课标推荐阅读的名著书目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务必在二年半时间内有计划地读完,并做好相应的读书笔记。
   总之,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张厚琴,教师,现居四川泸县。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