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1期 ID: 139363

[ 丁国宁 文选 ]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 丁国宁

   创新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造精神以及创新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新型的素质教育,主要是以学生为主要的创新主体,教师主要起指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去获取新知识并学以致用的能力。实施创新教育的首要工作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最佳途径。
   1.营造良好的创新教学氛围
   我国著名教育学者陶行知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而心理学家也表明,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进而展开积极的创新思维。实施民主教学,可为学生创设出一个以人为本的、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其创新潜能的基本前提与基础。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确立其主体地位,教师应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应与学生构建友好的师生关系,应减少对小学生的思维及行为的限制,使学生有自由发展的平台。同时,不应批评及挑剔学生的另类想法,应多给予学生表达的机会,使学生从中真正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进而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提倡以下几点:(1)回答错误还可重答。(2)回答不完整的仍可作补充。(3)与教师或同学之间有不同意见的可进行争论。(4)暂时未想好的还可继续想。(5)有不明白之处可以提出。(6)对教师课堂教学有意见的可以提出。做到这几点,才能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进行创新发散思维。例如,在学习小学六年级的《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可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就学习难点中的“人类在破坏了地球以后能否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这个讨论题,可把全班同学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正方,持肯定观点,一组为反方,持否定观点。在教师的引导下,两组学生展开辩论。而教师可在最后做适时的引导:“科学家们当前还在对人类是否能移居星球做积极地研究,能否实现尚未有结果,但目前,我们最应该做的是保护好我们现在居住的地球,保护这仅有的地球。”通过民主辩论教学,直接引起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
   2.多开展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的各类活动
   当前,众多的创造发明取得了成功,这些创造发明本身离不开创造思维、创造意识以及创造技能,这些东西又离不开各类创新活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开展各类活动,如调查、观察、采访、养殖、制作等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发明创造中。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在教室里或者在家里养小蝌蚪,密切观察小蝌蚪的生长状况,并把所观察到的现象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比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时,可组织学生展开户外教学,通过实地观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创新:“如果爬山虎没有脚怎么办?”“埋藏在土壤下的爬山虎的脚会有多长呢?学生可根据自身的体会,组织语言,有创造性地讲出自己的看法。
   3.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创新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提倡并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以想象结果来激励学生,进而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改组、加工以及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展开创新思维,以想象结果为目标,主动进行探索。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有言:“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想象为出发点的”。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就需要学生能够对未知事物展开大胆的想象,这是走创新之路的起点。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时,教师可结合课文中的某些具有代表性的语句,如“舟在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其实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为人们描述游客荡舟游江之景。教师应抓住句子中的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桂林的山水如何?人们游江的心情如何?为什么人们如此钟爱桂林山水?等等,教师在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的基础上,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要在小学语文课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只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努力寻求出更多有效措施,才能使创新教育有效开展。
  
   丁国宁,教师,现居山东青州。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