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充分运用语文学科的优势,有针对地进行说话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
语言表达能力是人际交流与沟通的一项重要技能,也是一个学生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语言表达的主要目的是要准确无误地向对方表明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确切意图。高尔基说:“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语言表达的技巧主要包括语音的准确性、语感的逻辑性、声音技巧的思想性和表情姿态的情感性等几个方面。
1、语言规范、正确。语言表达的最基本要求是它的准确性,即语音、词汇、语法的表达都应符合普通话的规范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养成用普通话进行思维和表达的习惯,而这种表现形式是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因此,要养成普通话思维和表达的习惯,首先要求学校的教学语言、交际语言、生活语言等都应该使用普通话。
2、语言表达流利、条理清楚。
要求学生语言表达脉络清楚,通俗明白,内容丰富,符合逻辑规律。朗读是语言表达最基本的实现方式之一,也是培养良好说话习惯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对范文的反复吟咏、体味,便可潜移默化,把艺术语言迁移到日常口语表达中去,达到最佳的口语表达效果。相当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初中语文教师不够重视课文诵读,致使诵读能力成为学生的弱项,学生对于诵读的知识也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极有必要加强对诵读的指导,让学生朗读时在尽量保证读音和句读准确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朗读知识,根据文章的情感读得抑扬顿挫,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情感及条理,从而给学生今后语言表达打下基础。
二.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训练项目,为说话训练搭建平台
1、选好内容,让学生有话可说
初中学生说话能力训练,应该主要以教材为主,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有针对性开展好“说”的训练,培养“说”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说”的素材,从最熟悉的内容入手,让大家有话可说。如上到《藤野先生》一文,通过分析鲁迅与藤野先生相识交往的过程,理解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现鲁迅对藤野的敬爱之情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教材来介绍自己、家庭、朋友、老师;而当上到《我的母亲》总结“母亲是一个把全部的爱和希望都倾注在儿女身上,为家庭奉献了一生的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作者所抒发的对母亲的怀念、赞美之情,以及对旧社会妇女的同情来谈自己的一些想法感受。这个时候,学生如果能够较流畅、自如地进行自我介绍,能把发生在身边的事,自己熟悉的人、物,清楚地说出,学生的思维能力、说话能力便得到了更多的锻炼。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还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说话能力。
2、搭建平台,让学生想说、敢说
在初中学生说话能力训练中,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说话机会,为学生搭建好说话的平台,从而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会说。许多学生也许会有表达的欲望,但在严肃的课堂教学场合,学生表现得不自在,因而不想说,不敢说。教师如果采取课前读报、讲演,专题讲演,即兴演讲,辩论等活动,不仅清除学生的羞怯心理,还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这些活动为学生搭建了锻炼和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高,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而且增强了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有效地拓展学生思维,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多个角度开展“说”训练,更大范围地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深入实践,让学生会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利用课堂,积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起学生高涨的情绪,触动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让学生乐说、愿说,是说话质量提高的保证。要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说话练习,老师还要想办法,使学生津津乐道,越道越好。比如组织学生去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直接与社会各界人士交往,了解实况,发表看法,在实践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结合地方特色,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初中语文教材有许多以介绍知识和各地风景名胜为主的课文,老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结合地方特色,让学生尝试充当解说员或宣传员,以锻炼其说话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的说话训练,虽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效果,但对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水平的提高和今后走进社会就业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陈超,教师,现居广西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