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1期 ID: 139376

[ 唐晓红 文选 ]   

经典诵读的思与辨

◇ 唐晓红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方兴未艾,给广大小学生送去了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在肯定经典诵读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注意其消极的一面,特别是近乎千人一文、万人一腔的诵读,既无视学生个性,又与日常教学关联性不大,全由组织者抑或教者定夺,学生成了“配角”,言不由衷,形成“活动一停,经典就走”的尴尬。再加之“取法乎上”的原则要求没有落实到位,小学生取舍不当在所难免,一味崇拜古文化,不加辩证取舍,势必导致沉渣泛起,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诵读经典的活动本身并没有错,是一件值得大力提倡、必须身体力行的好事实事。经典诵读组织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急功近利的倾向,实在不可取,应引起重视和予以纠正。因此,要去除经典诵读的急功近利心理,把诵经典、取精髓作为主旨和中心,坚持取法乎上,师生诵读相长,家校紧密相连,还学生自由权利和经典纯正本色,引领学生身心健康和谐成长。
   要重点强化取法乎上的指导原则。要严格经典准入制度,凡是进入小学生诵读范围的古文化著作或作品,大部分应由教育部门或学校把关,严加筛选甄别,形成推荐品目,利于学生学习。在诵读活动中,要讲解经典难点内容,引导学生善于“取其精华,舍其糟粕”,更要学会“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汲取经典营养,启迪心灵智慧,感受语言魅力,提升道德修为。例如,像《少年中国说》这样的名篇,其中“奇花初胎,矞矞皇皇”等句子必须详加翻译,学生方可明白其义;“干将发硎,有作其芒”等蕴藏典故的句子,就不仅需要翻译,还要对其中典故作一番补充;至于“中国如称霸宇内、主盟地球,则指挥顾盼之尊荣,惟我少年享之”的观点,则要在翻译的基础上进行驳斥了。而对于推荐以外的著作或作品,不反对不排挤,由学生或家长自主选择,教师作适当指导,帮助学生剔除糟粕部分,让学生放心读、入心读。
   要严格执行师生同背的基本要求。学生最喜欢模仿自己的老师。师生同背,就是要求师生背诵经典的要求和内容一致,师生交流互鉴,观点相融,精神共通,心理距离才能自然缩短,认识分歧才能有所弥合,那种“亲其师,信其道”的其乐融融、亲密互信的教学氛围也才能形成。师生同背一种经典,这只是相对于某一相同时间内师生背诵的经典要求一致而已,并非苛刻要求。像《弟子规》《三字经》这样的传统名篇,虽然内容浅显,无须过多指导,但道德要求很高。例如《弟子规》中“朝起早,晚眠迟”“衣贵洁,不贵华”“对饮食,勿拣择”等名句,教师不仅要背上,更要做学生的表率,身体力行,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为人师表,这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要积极拓展家庭共读的实践空间。家长是学生的第一老师,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土壤。由家长全程陪伴,让学生在家庭这个温馨的空间中诵读经典,既可纠正家长偏重知识教育的不良倾向,又能强化小学生诚信礼仪教育,熟悉基本礼仪,奠定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家庭诵读经典,要把《弟子规》作为重点,以家长与子女共读为形式,形式可不拘一格,教育学生学习为人处事、孝亲敬长等基本礼仪与规范,引领孩子从端茶倒水等日常小事上践行弟子规。如家长不具有诵读条件的,学校或教师可推荐或配发范读磁带,让家长和学生一起读。再坚持学生诵读与班级检查两手相结合,由家长、同学、老师三方评价诵读效果。尽管由于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诵读成效可能囫囵吞枣,不及预期,但其诵读经典产生的积极效果已然可见一斑。
   要扎实推进经典诵读的长效发展。诵读经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注重长效,要通过各种方式把经典留在校园,营造浓厚的诵读经典的书香氛围。一是时间要全覆盖,从课堂教学、课间活动以及自由活动等各个时间段,都要巧妙镶嵌经典内容,或要求中有,或板报上题,或花草里显,或自己去做……方式因人因时而异,不一而足。二是活动要全渗透,班级、校园各种活动要在方案设计之处就随机渗透经典内容,延伸诵读经典的“触角”,让经典贯穿始终,充分彰显经典魅力,让学生喜爱上经典。三是学科要全参与,诵读经典必须所有学科、所有教师齐心合力参与,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化解活动中的难点和热点,经典诵读活动才能落到实处。很多学校创新经典诵读活动,开辟了校园广播“美文欣赏”专栏、板报橱窗“经典一角”专题、校园班级“经典诗文”比赛、优秀诗文“诵读之星”表演等活动,经典诵读有声有色,使经典诵读进得来、留得住、有效果。
  
   唐晓红,教师,现居江苏涟水。

经典诵读的思与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