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1期 ID: 139402

[ 姜华昌 文选 ]   

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

◇ 姜华昌

   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不会或没有习惯修改自己的文章,他们是不会写出像样的文章出来的,反而会养成不负责任、草草了事等恶习。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改文章的能力呢?
   一.教师要有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强烈意识
   平常的习作都是学生作、教师改,大部分学生是不会仔细阅读老师的评语的,也不会反复推敲其中一些问题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改。如果是“学生作,学生改”,老师作必要的指导,则习作全是学生自己的事,他们会从一开始创作就认真起来。在后来的自我修改过程中,他们会对习作中的各种问题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后就力求不再重犯。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养成自我修改作文习惯的重要意义。“意识引领行为”,学生对自我修改作文意义的认识水平决定着他们在修改过程中的投入程度。在没有理性认识的情况下,没有人会愿意辛苦完成习作后再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修改,强迫只是暂时有效。而有目的的、自觉自愿的修改行为才会收效显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行为。
   二.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同习作一样,学生一开始学习自己修改作文是会感到茫然无措的,教师必须给予循序渐进的指导,从而慢慢领悟修改的方法,养成自觉修改的习惯。低年级阶段,学生的语文能力还很低,习作方面以造句和说话写话训练为主要形式,但是教师却不能忽视学生自我修改习惯的培养。对于造句和写话中明显的错别字、标点和语句不通等问题,一定要让他们自己去修改。许多问题让他们将自己写好的话认真地读几遍就会被发现。如果这一阶段坚持训练得很好,绝大部分学生到中年级阶段就会自觉地修改习作中自己能够发现的问题了。中年级阶段进入到片段训练,自我修改的要求也有了较强的针对性,除了字词、标点、语句连贯等问题外,更要注意是否符合本次习作的要求。所以,每次修改都要先从大方向上思考,只有大方向不错,基本符合本次习作的精神,才能推敲片段中其它问题。例如《庐山的云雾》学完后要求“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显然,本次训练不只是写一处景物,还要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而课文二、三自然段都是采用围绕一句话写具体,采用“总分”构段方式。因此,在指导学生修改时,要先从两个大的要点考虑:一、是否采用了围绕一句话写具体的“总分”构段方式;二、是否写了一处景物。如果这两点出了问题,内容写得再好也是没用的。到了高年级阶段,习作训练以篇章为主,修改的要求和层次就更高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进行修改。一、从大方向上看,内容是否符合本次习作的要求。符合要求的,才要进入下面的修改环节;不符合要求的,则需要重新写一篇了。二、思想是否健康,内容是否正确。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我们的文章要有积极向上的气息,要尊重普世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三、主题是否显明,层次是否清楚。每一次习作,都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写,从而树立起牢固的主题意识。这样在修改时,就会考虑:别人知道我想表达什么吗?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内容要写详细些,哪些内容要写简略些。四、句子是否连贯,字词是否正确、准确,标点是否得当。
   三.重视教师的引领
   很多事情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毕竟许多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很抽象的,理解和接受都有困难。因此,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引领,做好“搀扶”工作。首先,教师可以将自己修改好的学生习作和未修改前的原文一起打印出来,发到每一个学生手中,让他们仔细比对、查找、思考,弄清老师做了哪些修改,以及为什么这样修改。对于其中的一些重点或难点,教师可以在课堂引导讨论交流,使大家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文章修改的要点,学生就有了很直观的认识。其次,在评讲学生习作的时候,教师讲完共性的问题后一定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老师改完后的习作,看看自己出了哪些问题,老师是怎么改的。对于其中有疑惑的地方可以向老师质疑,也可以和周围同学讨论交流。这对他们进一步认识修改文章的过程和方法是很有帮助的。有了前面的基础,可以尝试着进行集体修改了。选一篇有代表性的习作印发给每一位同学,或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老师作适当提示,然后让学生先自己修改,再分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再共同讨论、共同批改。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对自己修改习作就不会再感到束手无策了。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有了强烈的训练意识,开展了扎实而有效的训练活动,学生自改习作的能力和习惯就一定会得到较好地养成。
  
   姜华昌,教师,现居江苏扬州。

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