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帮助开门不如给开门的钥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这些观点都共同指向一样东西,那就是学生的学力。学力指“在学科教学中形成的学术性能力”。就是指学生借助一定的教育环境和能力及积极的教育实践活动,所形成的自我获取、自我构建、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态度、知识和能力的总和。学力是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育质量的主要体现,更是人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现阶段的考试采用死记硬背、题海战的方式仍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理想的成绩,这让很多教育工作者存在侥幸的心理,明明知道学力的重要性却有意无意忽视了学生学力的培养,依然将眼光单一地放在语文成绩上,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其实,学生学力的培养根本不需要彻底颠覆传统的教学方式,一个中学教育工作者只要能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点思考,多点主动,完全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力。
下面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谈我对指向学力发展的初中语文课堂的几点认识。
一.有的放矢才能决胜千里
教什么永远是最重要的。教师对一节课教学目标的定位决定着这节课的档次,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制定学生学力培养目标,思考如何通过本节课让学生在学力方面有一定的提升。
例如:教学人教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任务,一般教师设立的教学目标是:
1.翻译并背诵文章。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3.感受君王虚心纳谏的博大胸怀。具体上课中教师会花大力气在翻译和背诵文章上,原因很简单,这是考试的重点。感受君王的胸怀必然是顺道一句话带过。欣赏邹忌的讽谏无非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群体参与,众说纷纭一番。
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力的。首先,翻译背诵文章绝没有必要作为本文的重点,这是九年级的古文,学生已经学了三年的文言文,这基本的翻译和机械的背诵还在作为重点就是失败。其次,光光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是远远不够的,学而不用定会停留在抽象理解阶段,然后迅速遗忘。再次,文章中齐王的胸怀仅凭感受是不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于是,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翻译并背诵文章。2.欣赏并实践邹忌的讽谏艺术。3.感受并比较君王的胸怀。具体操作过程中将翻译背诵目标作为常规项目不作过分的强调,以学生翻译、梳理文意为目的。重点放在余下的两个目标上。在欣赏了解完邹忌的讽谏艺术后,要求学生设计一种劝说方法去劝说家人或朋友。学生有的用自己考试马虎而考砸来劝说开车爱东张西望的爸爸;有的用自己不处理细小的伤口而导致发炎来劝说以为“小赌怡情”的哥哥趁早改掉赌博的坏习惯,免得以后不可收拾……学生从这个环节中除了深刻体会到邹忌的讽谏艺术外还可以学到如何学以致用,同时这又是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演讲能力的一次展示,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学力的提升。在学习齐王的博大胸襟以后,让学生思考自己所了解的古代君王或名人中有没有和齐王类似的虚心纳谏之人。学生立刻想到了《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隆中对》中的刘备、唐太宗李世民、被晏子劝说而戒酒的齐景公……这能让学生对曾经接触过的文章和现在学到的文章有一个相似性的联想,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这就是学力的一种。同时,和相似性联想一样,还设计了一个相反性联想。让学生寻找和齐王不一样,因为不虚心纳谏而亡国的君王。这样,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从而达到触类旁通,博古通今,很好地提升了自己的学力。
从“欣赏”到“欣赏并实践”,从“感受”到“感受并比较”并没什么高明之处,但是其中透露出的却是教学者的一种意识,一种时刻注重提升学力的意识,长久以往,必然可以达到预定的目的。任何事情,必须先有明确的目标,才有可能去思考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从而取得成功。学力的培养亦如此。
二.抓住契机必将事半功倍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课堂教学是教学任务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在课前教师都会认真备课,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精选授课的内容。但是,课前不管怎么设计,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肯定会出现预料不到的事情。其实,这些课堂中的意外往往就是教学的契机,利用好这些契机必然可以让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人教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学任务。班中一个男生突然不服气地嘟哝了一句:那按照孟子的说法,我家条件很好,那以后我就没什么出息了?我完全可以让质疑的学生试着去找孟子说理过程中不合理的地方,那他一定会知难而退,我就可以取得表面上的胜利。当时我飞速思考,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重点绝对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接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观点,这对学生学力的提升几乎没什么帮助。本文真正有利于学生学力提升的东西就是学会孟子这种说理的方式和严密的思维。
于是我立刻调转话题,首先肯定了这个男生善于质疑的精神,然后要求学生采用孟子的说理方式,构思一篇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观点完全相反的文章。果然,学生很聪明地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学习孟子文章前面列举因苦难而成才的六个人作为证据的方式,集思广益想到了“在后周北宋等国强大威胁下依然醉生梦死的南唐后主李煜”“面对强魏依然不思进取的刘禅”“面对金国的强取豪夺依然卑躬屈膝的南宋皇帝赵构”等来驳斥“生于忧患”这个观点。用“居里夫人的大女儿伊蕾娜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弗洛伊德之女被公认为是儿童心理分析学的先驱与权威”“不满足于先辈留下的太平盛世而开创了汉朝最大版图的汉武帝”等来反驳“死于安乐”这个观点。最后居然还运用“内因决定外因”的社会学科知识得出了结论“关键是看人而非环境”,还运用曾经学过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来佐证……
通过这堂课,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孟子严密的论证思路,更难能可贵的是学到了敢于向权威、名人质疑的一种精神,这将陪伴并且影响学生的一生,这就是学力真正的提升。
艺术家需要艺术敏感,教师也同样需要有教学敏感。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身上闪光的品质,心灵中隐秘的活动,脸上流露出的异样的神情,一句随意的回答等,这些很有可能都是教学的契机,教师要会抓住并且利用这个时机来全面提升学生的学力。
三.长效指导才可无往不胜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作业,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外作业应当是知识的发展和深化,是学习能力的改善,这就是说要注重提升学生学力。但是,传统的课外作业根本无法有效提升学生学力,无非是增加学生的知识而已。而课外又是语文教学绝不可以放弃的阵地,于是,我尝试着进行有效的课后拓展,长效指导学生学力发展。
例如:教学人教版《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的教学任务。学了这些文章后我结合综合性学习“到民间去采风”这个主题,布置了如下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写下自己所知道的传统节日和节日风俗,然后让学生去请教爷爷奶奶辈,收集整理他们所知道的绍兴的各个传统节日和风俗,以此来提升学生收集、归类资料的能力。更加重要的是如此一比较,学生便会发现爷爷奶奶辈要过的节日更多,而且风俗奇特,有更复杂的讲究。然后,我让学生组建小组,讨论探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这样又可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合作和探究的能力。而且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最后还需要整理归类,这又一次考验学生的梳理能力。最后告诉学生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的事情,让学生由此及彼,分析原因,反思我们的做法,思考如何保护日益被人淡忘的我国的各种传统。这又可以让学生学会冷静的分析和思考。所有这一切能力的提高都是学生学力的提高。
传统教学中的题海战术给学生带来的是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得他们几乎成了做题的机器,严重摧残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对学生学力的提高更是有百害而无一益。适当而优质的作业有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有利于学生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开发,是提升学生学力的绝佳手段。
日常的语文教学就是由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拓展组成,提升学生的学力也只要扎实做好这三个环节,不需要去做些天马行空的事情。意识决定一切,方法决定成败。要时常把提升学生的学力当做首要的任务,多想点有效的方法,一定可以让学生真正会学习,最终成为一个学习型的人才。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面的改变,他在学校里学的大部分知识最终都会遗忘,但是学力将被保留下来,跟随学生的一生,影响学生的一生!拥有非凡学力的学生就是一个真正的“渔夫”。
叶波阳,教师,现居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