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表面上,文本解读是为了上好语文课,实质上文本解读是实现文本与教师之间情感的融合,既能够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又能够促使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进一步提升。
一.关注情感点,营造情感氛围
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石,情感也是文本与课堂的灵魂。在语文教学中,其魅力在于“美”与“情”,因此,教师应营造出浓厚的情感氛围与充足的审美空间,激发学生情感意识,让他们在情感浸润与熏染中提升语文素养。
(一)把情脉
情脉即作品的情感脉络,体现了价值观与人文性。第一,从作品选材、构思、主旨与艺术特色中抓准文章情感精髓。第二,读学生,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如年龄、阅历、感情发展、理解能力等。第三,通过对读背景材料的研读,把握作者写作的情感背景与写作动机,从而理解作品的情感来源。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句被众人推崇,因此,不少教师将“绿”字定为诗眼。其实,按照作者创作情感背景,我们还可将全诗的情感脉络放于“还”字。以‘还’为诗眼,则为抒情诗;以‘绿”为诗眼,则是写景诗。显然,此诗为写景抒情,思念家乡,而不只是描写江南春景。只要抓准诗眼,就能准确把握全诗的情感基调,其他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
(二)抓情点
在文本中,作者的情感或明或隐,但无论怎样,都会通过语言来进行情感表达,并借助相关的写作技巧、手法、结构或方式等途径。这就需要师生善于观察与发现。1.细节处。细节的巧妙之处为“以微知著”、“以小见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对文本中的细节信息进行敏锐捕捉。2.推敲标点。这有利于学生辨析句子语气,把握文意,进而引发情感。3.模糊处。即解读文本时易产生似是而非之处,出现阅读障碍。若能及时发掘,则能品出其妙处与意味。4.矛盾处。文本中有很多看似矛盾之处,实则为作者的独具匠心,内有深意。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矛盾”,深入文本解读,让学生获得建构文本所具的情感张力。
二.关注语言点,品味文本语言
(一)巧妙设置问题,构建语言品味平台
在钻研教材时,教师不但要立足于学生成长,还应从民族文化角度进行发掘。教材备课时,应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与文本展开对话,巧妙设置问题,做好与学生的对话。这样,教师才能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世界,感受作家心灵,从而感受作品中的形象含义,品味语言,领悟文章内涵,体会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并通过自己的情感进行体验与思考。
(二)把握关键词句,品味语言精彩
关键词句即可以揭示作品中心意义的词句。通过把握关键词句,教师才可实现课堂教学目的。1.通过比较揣摩来体会用词的传神。比较揣摩即对文本内容进行添、减、换、改等方式给文本创设一个参照物,以便使学生领悟文本中精妙的语言。2.在留白处想象,丰富语言内涵。教材中会出现留白之处需进行探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其内容缝隙,发挥联想与想象,用自己语言加以补充使之形象化、具体化,从而品味到文章语言的精彩之处。
三.关注文本思维点,启发学生思维想象力
(一)跳出文字表象,感受文章意蕴
在语文学习中,需要一定的想象思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跳出文字表象,透过语言联想生活,置身于文章情境中,领悟人生,享受美感。如教师教学《渔歌子》时,可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以下景物:西塞山、桃花、流水、白鹭、鳜鱼、斜风细雨、绿蓑衣及青箬笠等。这样,通过各种景物营造出一幅秀丽、清新的优美画面。
(二)巧用文本“空白”,启发创造思维
在语文文本中,文章的有些内容常常略而不写,即我们所说的艺术空白。这样的“空白”可以让不同读者产生不同韵味,那些或暗或明的信息留给读者联想与想象的空间。如教学王昌龄的《出塞》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描绘出的意境展开想象,然后进行扩展描述,补充文中的空白,这样,不但丰满完整了文章艺术形象,还补充了新内容,创造出文本新形象,并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意识。
总之,在文本解读中,教师应准确把握文本的要点,认真研读文本,关注文本中三个点:语言点,情感点和思维点,从而培养学生语感,营造学生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创造思维。
蒋志芳,教师,现居江苏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