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深奥难懂,佶屈聱牙,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话虽如此,但我们不能不教,学生不能不学。既如此,教师必须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课改需要。为此,本人从教学实践中作了一点初步探索,不妨在这儿抛砖引玉。
一.多读、熟读,打好理解的基础
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他们的初步印象是“文言文就如天书”。让他们一下子去读懂一篇文言文几乎是不现实、不可能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很有道理的,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真正读进去,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但我们不能与学习现代文一样直接布置学生自己去读熟,如果这样做,一节课后学生不但读不熟课文,而且会对文言文的学习望而生畏。起步学习老师要领读,在多次领读中让学生掌握读文言文时应该如何断词断句。然后让学生自己熟读,在读过几遍之后,若仍有部分词句不理解,可查阅词典、字典,或请教他人,这时,你想要知道这些知识,就会格外用心,记忆也会格外深刻,就像人饿了吃什么都香一样。今天,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任务只是为了达到理解阅读的目的,而并无书写的任务,所以更应该强调朗读背诵,在诵读中形成语感,在语感的指引下,去理解字、词、句子的含义。文言文的背诵,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他们在充满兴趣的活动中当堂完成,实践证明是可行的。
二.利用网络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文言文对于初中学生读起来难,记起来难,理解起来更难。如果能让学生理解整篇课文的寓意,记起来就会容易些。随着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多媒体设备进入农村学校,多媒体为我们的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的辅导作用。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导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学生对课文寓意理解的难度。
一些适合上多媒体的课文,可以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它与网络攀亲,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我利用多媒体讲授《三峡》一文时,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配合优美的旋律在屏幕上展现三峡不同季节的美丽山水画面,激发学习的兴趣。接着指导学生抓住三峡各季节景物特征,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
三.切合实际,教会学习方法
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是事倍功半,引起学生的厌学。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学生提出,其他学生帮组解答或教师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作出增补。
四.拓展阅读,培养学习的能力
拓展阅读是教师在授完课内文言文后,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关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性的网状阅读系统,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的学习过程。学习文言文,如果仅就文论文,学生很难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感。有了这些文章做参照,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或情感体验,从而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完成从阅读到欣赏、从感性到理性的审美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系统整理,学生便会在头脑中形成整体概念。例如在学习了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一文后,我让学生阅读了《礼记》的选文: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于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焉,苛政猛于虎也!”就布置学生运用注释作翻译,并注意“于”“子”“夫”“之”“而”等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做如下的小结:宁与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暴露出当时社会统治的残酷,真是不堪忍受。这与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是何等相似!
许建彪,教师,现居甘肃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