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以来,我始终坚持一个原则:语文教学,应该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文学的魅力中快乐成长,踏实进取,培养健全的人格,拥有健康广阔的心胸,成为对人民、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当然新课改也给语文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拘泥课本、照本宣科的老师已经不再适应这个时代,能跟学生融洽相处、平等互动的老师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应该让每一个孩子能说能写,让他们会思考、擅表达,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语文而学习语文。语文应该成为让学生一生受益的学科,让他们说出一口流利的母语,写出一手优美的字体,表达出独特的个性色彩,传达出人性的真善美,传递出人类积极向上永不停息的拼搏精神。所以,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让学生掌握好每一个常用字词的音形义,尤其是多音多义字词、形近音同音近字词,甚至是两写字词;掌握好古今的文学常识;掌握好文章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以及写作基础知识,例如常见的表达方式和常见文体的布局谋篇等技巧。这样,语文就能给孩子们奠定扎实的基础。
语文是一门让学生变聪明、拥有创新精神的学科。例如,在讲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时,我就专门让学生把此文跟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进行了比较阅读。两篇文章都是饱含深情的演讲辞,更是非常典范的悼念文,类似于中国的祭文,如袁枚的《祭妹文》。讲完课文,我让学生根据这两篇文章试着归纳一下悼词的写作体例,学生都归纳得很好:逝者逝世时的情况(不一定非要写,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就没有写);逝者的生平事迹,特别是逝者对人类世界做出的伟大贡献;生者对逝者深深的哀悼之情。此外我还把中国古代和现当代祭文写法给学生做了介绍,同学们纷纷表示自己以后也可以写出情深意绵的好祭文了。
语文是一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学科。高中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的比重是不低的,而且中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基础也是必要的。拥有了文言文功底,孩子们就可以博览上下五千年先哲前贤留给我们的精神食粮,从而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学习文言文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多了解、多分析、多总结,了解古代的文化常识,分析不同时代的文人命运,总结各类文人的人生经历、性格、命运。这样我们从先哲前贤身上可以学到不少锻炼意志、磨砺品格、为人处事的方法。俗话说的好“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读古人的诗词文章会让我们受益匪浅。如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等人的爱国情怀令人动容,王勃、李白、柳永、苏轼等人的才华令人折服,同时他们的遭遇又令人潸然泪下!今天我们处在日新月异的新时期,网络普及,信息爆炸,我们更要有古人的操守,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利于社会、国家、人民、他人的事情多做,有利于发展进步团结的话多说。总之,我们应该谨记三国刘备之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语文是一门让社会和谐发展的学科。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关键而又有特色的时期,是人一生中黄金时代的开端。中学生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在各方面都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在整个中学阶段,中学生的心理表现出种种特点,也正是由于多方面的心理特点,在中学生身上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教育者,我们一定要掌握中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然后对症下药。例如,当前的商品经济社会对学生也有影响:社会上贫富悬殊、以金钱地位论英雄等现象使部分学生思想受腐蚀。在学生的周记作文中,出现了抨击中国当前教育制度的文章。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不能粗暴对待,妄图把他们“镇压”下去,而应该挖掘他们产生这些思想的根源,然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跟他们沟通,让他们认识到社会的主流是好的,人只要拼搏进取,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让自己成为有用之材。这才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龚小群,教师,现居湖北孝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