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学体裁中的重头戏,小说在阅读能力的提升上不同于诗歌、散文。那么,如何快速提升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笔者认为,提升学生小说的阅读水平,首先要心中有体,其次要阅读得法,三是要读中有思、读后反思。
一是要心中有体。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情节、人物、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阶段。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情节是否合理是小说能否成立的关键。另外,还要注意中国小说和西方小说、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在情节线索上的区别。具体而言,中国古典小说讲究故事的有头有尾,力求故事的浑然一体,滴水不漏,而现代小说往往故意打破这个情节框框,作者追求的不是“块状”的故事框架,而是一种流动的状态,情节无所谓首无所谓尾,人物不一定要有结局。这种结构方式,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比传统的更大。
揣摩好人物形象,是欣赏小说的重点。在情节发展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就会跃然纸上。但是,关键是阅读者得有一个筛选、揣摩、整合过程。因为人物整体的形象是在情节的不断展开、一个一个具体细节的刻画之中塑造的;而且文学即人学,小说是最能表现人的艺术,它所塑造的人物往往具有独特的鲜明的个性。所以,欣赏小说,说到底就是欣赏人物塑造的精彩。
体会好环境描写,是体味小说艺术手法的抓手。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主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它们往往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刻画人物鲜明的形象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是要阅读得法。小说与诗歌、散文、实用文的阅读方法不同。如果说诗歌是一杯咖啡,需要我们用火热去点燃;散文是一杯浓茶,需要我们用悠然去品味;那么,小说就像一份快餐,需要我们迅速享用。
我们知道,对于诗歌的阅读,仅读是不能提升阅读水平的。关键是想象、联想。古典诗歌也好,现代诗歌也罢,意象、意境是诗歌学习的重点。理解诗歌,就是要理解意象、意境。这就需要在想象中理解诗中的意象,在联想中体味诗歌的意境。对于诗歌而言,内容是景与境,灵魂是情与思,手法是工与匠。这一切都离不开情感和想象。散文也一样,它在内容上由诗歌之景与境,扩大至人与事及理。不是说诗歌中没有人与事,而是说诗歌的关键在于景与境。所以,对于散文而言,丰富的内容,多样化的写法,使得散文在阅读上也趋于悟情析理了,所以,散文的阅读要抓住“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披文入情,披文入理。
对于小说而言,除诗体小说外,情节的东西多了。情节就需要速读,速读把握情节,对于体会人物形象,对于欣赏艺术手法,都是一个基础。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说时,提高把握情节的能力关键在于概况或概要。读完了小说,让学生复述情节是提升这一方面能力最有效的方法。用这样的方法,不但能使学生阅读小说的愉悦感释放出来,而且能提升学生的概况水平与表达能力。情节本身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极为关键,小说中一个一个的人物,就是随着情节的展开而跃然纸上的。也正是在情节的跌宕起伏或引人入胜中,学生认识了里面的人物。但是,欣赏人物形象,重点在于跳读。通过跳读细品细节,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外貌、心理活动,从细处入手,一点一点,由点而面,这样做才能完整地认识人物的性格,从而揣摩个性化的人物性格,学习多样化的人物形象刻画手法。总之,通过情节这一小说之“线”到人物这一小说之“点”,最后再到主题这一小说之“魂”,阅读得法了,在线上速读了解了情节,在点上跳读筛选了细节,在面上整合揣摩出了人物性格,体会写法之妙和挖掘主题之深便有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要读中有思、读后反思。在阅读或阅读完一篇小说时要及时进行思考。例如,在情节上,可以这样发问:我是怎么快速把握情节的?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来概括故事情节(线索),我该怎样概况?小说中一共写了哪几件事,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各是什么?在人物形象上,可以这样问:本篇小说对人物进行了哪些具体的描写?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何?我该对文中的人物进行怎样的评析?在环境描写上,这样反思: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好在哪里?这儿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我怎样依据文章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呢?
有了这样的策略,快速提升学生的小说阅读能力则水到渠成。
杨子忠,教师,现居甘肃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