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2009年部分高考作文的分析,提出了高考作文一定要创新的观点,作者从思想观念的创新,体裁和语言运用的创新等方面入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高考作文 作文创新 思想观念 体裁
在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到一个重要的地位。在近年高考作文命题上,也体现了这一理念。在2009年的高考作文中,创新的特征也十分明显,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思想观念方面的创新:
思想观念的创新,在写作中主要体现在个性化思想观点的表现上。所谓的个性化思想,是指在学生天赋所及的范围内,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其充满写作激情和创作欲望,写出真情实感、写出个性来。
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与日常的教学行为中要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感受生活。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灵感,带领学生品评经典文学作品,打通情感之门。在写作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写作个性,鼓励学生多元化表达。对于任何事件,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09年高考优秀作文大多在思想观念上有重大的创新。
如09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绿叶情意》,写爷爷定居城里,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体现了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可小作者却能从这普通的题材中翻出新意来。作者写爷爷在楼前废弃的土地上开垦了一片花田,播下各种奇奇怪怪的种子,写爷爷怀念故乡的老屋,爷爷很孤独寂寞,想和人打招呼,可遇到的都是陌生人,举起的双手又放下,八十大寿那天爷爷终于像一个小孩子似的,说出我想回家的话,我们和爷爷终于一起回家了,爷爷像漫天飘飞的蓬草终于叶落归根了。
城市的冷漠,报答养育之恩和孤独寂寞之间的矛盾,现代化的舒适条件和难以消除的对家乡的思念之间的博弈,被作者叙写得真真切切。
《传承与创新》一文,通过“板桥体”的事例,有力地说明了一个尽人皆知却很难在现实中作为的难题,无论文学还是艺术科学,“不可无一,不可有二”才是创新的真谛。09四川作文《熟悉》,通过大量的事例充分说明,我们不应该只掌握熟悉的而放弃一切新的事物,放下熟悉的事去挑战新的事物。这样的观点出自一个考场上中学生之手,实在难能可贵。另外一篇《熟悉》,从自己身边写起,写自己一直以为很熟悉父亲,小时候,我玩得常常忘记吃饭遭父亲打等等,等我有了能力,将父母亲接到城里,住上了29层楼,父母亲却对我说,你把我接到那么高的楼上,没有地气的房子让我们怎么住啊,一句平平常常的话,写出了父母亲对山水的喜爱,写出了父母们特有的生活价值观念,写出了我不熟悉父母亲。一个普通的“熟悉”话题却能翻出如此新意,朴实深刻,很有启发意味。
09年江苏作文《品味时尚》,写自己从小村考到了繁华的城市,整天忧伤寂寞占据了心田,在这个城市生活得并不如意,时尚在这里是“夏天,女人比男人穿得少。同学却说,‘真时尚’!这里的青年,有些人的头发比家里老母鸡的颜色还要黄。同学说,‘时尚,帅!’这里的蔬菜比村里的肉还贵,同学说,‘绿色食品,时尚健康!’”面对如此时尚,小作者没有人云亦云,不为所谓的“时尚“所动,安心学习,作者这样写道,这些时尚又与学习何干呢?即使外表老土,心灵时尚就够了。文章充满机智和才情,用满含迷惑、忧伤、自信的眼光来审视、“品味”城市中光怪陆离的时尚,在城市和乡村、文明与落后两个互为参照的世界中,表达了自己对时尚的感觉和理解。
还有一篇《品味时尚》的优秀作文,用十分新颖的跟帖形式写了校园里普遍存在的所谓“时尚”,我在校园按一个人的后脑勺结果按错了,因为人们的穿着打扮一样,时尚一样,然后单刀直入、直奔主题,时尚的开创者是独创,跟风者只能是盲从,最后入木三分地总结道,时尚会成为经典还是过眼云烟,关键在于是否独创。
另外一篇《品味时尚》更是用人们耳熟能详的事例,如“喝汽水饮料忘记了茶,烫发忘记了黑发,赤身裸体忘记了老祖宗的含蓄之美,没有人用脚步丈量土地,吃年夜饭少了亲密温馨,快男快女将民乐驱逐”等等比比皆是。最后指出,我们正在远离传统经典之美。
这些文章将创新的观念熔铸在形象化的描述之中,形象生动,可读性很强。
福建作文《这也是一种问题》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单刀直入一针见血地指出,免检产品不可信!上海作文《特色是成功的催化剂》,从餐饮业、郑板桥的书法、乔治·摩兰的油画等具有鲜明的特色入手论证,有力地说明了特色是成功的催化剂这一中心论点。
语言方面的创新:
语言方面,大多数考生能够以我手写我心,大多数文章写得朴实自然,那种华词丽藻的铺成排比现象尽管还有,但毕竟已经不是高考作文的主流,相信朴实的文风,一定会在以后的高考作文中比重逐渐增加,那种无病呻吟,没有多少含金量的呐喊式文章会逐渐退出高考的历史舞台,淡出人们的视线。
体裁方面的创新:
体裁方面,议论文仍然占据高考作文的主阵地,记叙文的比重在逐渐增加,那些毫无意义的样式翻新,为形式而形式的文章在逐渐减少。难能可贵的是湖北考生用古诗形式写的那篇《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尽管在体裁的创新上可谓独树一帜,石破天惊,被人们成为“最牛满分作文”,但毕竟属于阳春白雪,具有不可复制性。
学生在写作体裁、题材、语言、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倾向和好恶,正是他个性精神、品格、气质、学问的必然选择。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向正确的个人品性和学风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绝不能压制、曲解、扼杀学生自由写作的权利。引导学生个性化表达不仅体现在思想观念,体裁形式上,还要体现在语言风格方面。提升学生彰显灵性和个性,才能在“作文”中形成独特风格,表现创造魅力。
★作者单位:内蒙古五原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