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6期 ID: 137294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

◇ 梁 文

  【摘要】语文教学有自己独特的规律,文本有自己特有的美感。语文教师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让语文课堂美起来。本文从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审美教育等几个方面,反思了当下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教学 教学规律 美感方式
  
  新的语文教学模式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激发了师生共同学习的积极性,语文学习呈现出全新的局面,但也出现了令人反思的问题。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应从语文教学规律的角度冷静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
  反思之一:语文教学要还文本一个“全”
  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教师不注重文本的整体性,一味地追求“细节”之美,忽略了文本的整体性。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遵循“完形整体性”原则。
  将系统论的整体观引入语文教学领域,将一个专题、一册文本和整个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看成一个整体,这是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结构的重要前提。但就语文教学过程的具体层次而言,系统论的理论还不能完全加以概括。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还要引进“格式塔”派心理学完形整体性的理论,它正好能弥补系统论方面的不足。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是:人们的直接经验是一种“格式塔”,学习是由顿悟实现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人类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对情境结构的领悟。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人们通过感官知觉所得到的都是一些完整的“形”、“式样”,即“格式塔”,人心对环境提供一种组织或完形,这种组织或完形作用就是学习。完形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活动不是对个别刺激作出的个别反应,而是对学习对象作出的整体性认识。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学习心理规律出发,这种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应贯彻整体性原则。从这一原理出发,就会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的思维方式,改变我们的教学模式,从而大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反思之二:多元解读文本要有一个“度”
  自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们的课堂就开始关注学生阅读个性的张扬,倡导并鼓励“多元解读”,这与过去阅读教学中一切由教师说了算的教法相比,诚然是不容置疑的进步。但是,对“多元解读”的热烈追捧,对“独特体验”的过分珍视,却往往导致了对文本价值取向的曲解或误解。
  个性化阅读当然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当然提倡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它不是无限的,不是无界的。这个界限的依据就是文本。解读必须依托文本语境,紧扣文本意义。我们承认并且肯定文本解读的主观差异的同时,要认识到,文本解读有它的客观统一性。阅读是读者对文本意义的再一次构建,但这种“构建”必须建立在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上。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不可能是麦克白,也不可能是李尔王。没有对文本充分、深入的理解和对文本的基本把握,就简单、片面地对文本进行判断和处理,一味强调阅读主体的看法和观点,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倾向,它会使阅读主体养成不顾文本而盲目追求标新立异的不良倾向。因此,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重视文本自身的价值取向
  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教学内容价值取向的舵,不能由学生任意解读。曾在一节公开课上听到一位学生这样解读《背影》中的父亲:父亲失业了,怕儿子不赡养他,所以才关心他。而授课老师在稍作停顿后,竟颔首称是,让人啼笑皆非。错误的解读源自错误的价值取向,而对这一结论,老师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引导学生再读文本,以求获得精确的认识和解读。
  2.关注文本的人文内涵
  所谓人文内涵,就是文本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语文教材是由一系列文质兼美的文章组成的,美的人物、美的事物交相辉映,为学生提供了绚丽多彩的感知世界。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带领学生挖掘蕴藏在文字里的人文内涵,使课堂真正成为老师学生生命律动的场所,真正焕发人文的光彩。
  反思之三:语文课堂还需一分“冷”
  传统语文教学强调应试教育,轻素养教育;强调分数,轻视学生的能力;强调教师的讲授,轻视学生运用的能力。新课程标准的出现,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福音。于是,在语文新课程的形式下,新的教育理念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眼下,活跃的气氛往往成为一堂优秀课的标志。特别是一些公开课、优质课中,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演讲、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被调动得淋漓尽致。毋庸质疑,这样的课堂,使学生获得了极大的轻松与自由。但是透过热闹的表象,冷静反思我们的教学,是否有过分注重形式的倾向?是否热闹有余而宁静不足?笔者认为,语文课在追求轻松活泼的同时,要给学生足够思考时间,让学生沉入文本。
  1.感知文本需要“冷”
  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忙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草草地把文本读一遍或简单地把题目读一下,就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就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上经常呈现出热闹非凡的景象:掌声不断,笑声不断,真是你“唱”罢来我“登场”!
  学生毕竟只是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的差异,不可能在初读完文本,就能不假思索地立刻做出正确的反应。所以我认为课堂需要多一点冷静,多一点思索。对于文本,只有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才能走进文本,感知文本。因此我们的课堂在追求热闹的同时,要给予学生静静的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在宁静中学会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独特感悟。
  2.教师精讲点拨时要“冷”
  课堂教学中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马上就让学生起来回答,而学生的发言中没有几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回答往往不得要领。
  绘画中的布白艺术启示我们:教师在点拨时,不要和盘托出,要留点空白,让学生去填补。有时空白是一帖思维清醒剂,让学生在静静的思索中加深对问题的领悟。因此当我们抛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当学生还没讲完,思维出现暂时的空白时,教师不要过于热情,惟恐学生答不上来,马上补充学生的回答。因为学习是内心的感悟过程,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
  3.倾听他人发言时需要“冷”
  “循环大课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了学生的表现欲望。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发言时,很少有学生耐心地倾听他人的发言和回答。
  由于受年龄特点的限制,学生普遍存在着喜欢自己说,而不喜欢听别人说的问题,这也是造成表面热闹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实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的确十分活跃,学生都积极参与了课堂活动。然而我们是否想过,在这样热闹的背后,我们的课堂还缺少了一份宁静,一份用心倾听他人发言的宁静,一份分享他人成果的宁静!
  4.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需要“冷”
  文本研习、活动体验、问题探讨是新文本的三种学习方式,每种方式都有其独特之处。而在活动探究这一环节出现的问题比较多。课堂教学中经常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马上就让学生分成小组,开始合作探究学习,而每次的合作探究都是来去匆匆。
  其实小组合作探究需要独立深沉的思考空间,只有每个人都认真地思考,合作才能多了些智慧和资源;只有有了沉静的深思熟虑,讨论才能触及本质。试想,学生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体会和感悟,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见解和观点,他们又能讨论出什么结论呢?所以合作探究要么出现冷场,要么东扯西拉,形同虚设,使课堂讨论收效甚微。
  反思之四:语文教学不能忽视审美教育
  文学教育是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文学审美是语文区别于其它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但由于语文教育中长期以技术训练为主,师生都面临着应试的压力,文学教育的任务并没有很好地得到落实,出现了把文学作品也当成实用文体来教的倾向,语文课越上越偏枯,失去了语文课应有的美感。为此,《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习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其实,加强美育,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由于教师无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要求,把文章原有的美质破坏了,学生享受不到审美的乐趣,以致严重影响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以语文的主要任务语言训练来说,语感中就包含着美感,只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祖国语言之美,才能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
  美育还能发展学生观察、想像和表达、创造的能力。“以美导真”,对于加强“双基”,是很好的催化剂;“以美引善”,则更能体现语文课对思想感情、道德情操的熏陶功能。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