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课堂教学结束以后,教师的结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让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更深入的反思,也利于学生能对整个教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养成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堂教学 结课 语文素养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我逐渐形成了一种结课时综述的习惯。即在讲完一篇课文之后,我都要抓住所讲文章的特点、难点、重点,对所讲篇目做一个总结。针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目的,更多时候我不是自己总结,而是做一个较为散漫的综述,然后要求学生把我的综述记下来。我对每一课的结束语的备案都比较看重,总是想着能够从中给学生些什么,总结概括、启发引导、开拓思维、创新想象、帮助写作等等。最近一次是在讲完王勃《滕王阁序》时,我一边讲述启发,一边引导学生用笔记做尽可能简洁明了又准确鲜明的描述。完了,有学生在底下说“好”。我问“什么好”,学生说“总结得好”。《滕王阁序》是个名篇,先叙后议且通篇带有浓重的抒情色彩,我给学生综述如下:
“序”滕王阁(美景乐事),叹自身(命途多舛)。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所以只能(惜时)自重。全篇文采出众,抒情(浓郁),美词典故,句式(骈整)。千古传诵,王公(绝笔)。
我绝对不敢说我的总结有多么美,我这次主要是采用了边讲边述边提问的方式。其中括号中的词大多是让学生补充进来。在整个综述过程中,我让学生首先明确“序”在此是什么意思(应该是“记述”的意思),然后又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本文有哪些内容?二是王勃志向如何,结果又如何?三是“惜时”所指具体是什么?四是文章句式有什么特点?抒情有什么特点(豪爽,愉悦,流畅,沉重,压抑,或其他)?五是对王勃是否应该称“公”?就这样,我边综述边质疑,学生边思考边笔记,我的教案最后成了学生的作品,我的解读通过学生的思考加工最后形成为学生的学习笔记。
课后总结确实应该以总结读本文章为主,涵盖内容的和形式的两方面,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又依不同文章有不同的侧重点。我们的教材选文都有不同侧重点,比如有的重在品德教育,有的重在知识学习,有的重在能力养成,也有的是形神兼备或更富于启迪性了。所以,不同文章,最后的总结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自(简)读文章,内容浅易但哲理丰厚,我做的总结是:
“郭橐驼种树以顺其本性(天理),柳宗元作传旨在移之官理。名为传记,实为说理。种树养人同理,只是十年百年不同罢了。”
韩愈的《师说》同样是说理文,但文章表现的也更丰满,作为重点课目,我做了如下总结:
老师的职能是什么?俗人以为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韩愈认为是“传到授业解惑”。相比之下,韩愈的看法要进步得多。其中所传之“道”是道理,也是思维,更是创新的方法或能力。做学问最可怕的不是不懂,而是不去思考;做学问最大的收获也不是看你收藏了多少古董,而是看你是否具备了创新或创造的能力。
前述两篇文章都有说理的特点,但与学生的关系远近有别。后一篇《师说》还有其它内容要点,如“三人行必有我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等,但我想最重要的是应该抓住“创造”一点重点突破,以强调新课程新教育新理念。
我们常说会读书的人能把一本书读成一句话,化繁为简、化知识为能力就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宗旨。钱钟书先生的《读<伊索寓言>》列举了九个故事,大多数时候讲起来讲得很深奥很繁琐。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不外乎只有一个,即“旧故事翻出新看点”。所以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也就化繁为简、举一反三,总结语也就寥寥六个字:“读古书,见新意。”鲁迅的小说《祝福》是重点课文,小说主题也比较深邃,我就抓住题目“祝福”两字做文章进行总结,从表到里揭示祥林嫂悲剧的内涵:
祝福即祈福,是人们在年关也即年初时借祭祀来表达心愿的一种方式。谁都希望自己来年好运,福气当头,谁都可以为自己祈祷,但祥林嫂不能——尽管她是帮着别人做事,为别人祈福。我们知道祥林嫂出嫁以后就没有了自己的姓名,如今,她不仅被剥夺了为自己“祈福”的权利,就连帮着别人“祈福”的权利也被剥夺!她还能怎么样呢?她只能在别人“祈福”的爆竹声中走向死地。鲁迅认为中国几千年历史国人最大的满足就是做稳奴隶,而祥林嫂却是连奴隶都不得!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中国封建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悲剧。
阅读赏析任何一篇文章,都不可能面面俱到,能突破一点就可以了,但也有无法割舍的时候。白居易《琵琶行》最大的亮点是对琵琶女和琵琶曲的描摹,但诗歌整体构思也匠心独运。为了让学生能抓到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我总结如下:
琵琶女流落江湖,技艺高超却年长色衰,曲中尽是愁思与哀怨。“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借琵琶女之不幸来讲诉自己的遭遇。前有小序铺垫,后有正文描述。曲为心声,琵琶女演的是琵琶曲,白居易“奏”的是《琵琶行》。实在是异曲同工,相互映衬。幽思深远,曲有尽而音绕梁啊。
以教材文本为主,适当的拓展和丰富,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一点应该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诗词学习比之于一般的散文学习,其韵味更为丰富,语言更为优美。为了营造一种诗样浪漫的学习氛围,触发学生学习诗词的灵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性,我还经常用诗歌的语言总结课文。如在总结《(宋)词七首》时我是这样写的:“雨霖铃,伤别情;声声慢,独哀怨;鹊桥仙头牛郎望,扬州路上烽火漫。苏夫子,豪气爽;大江东去不复还。宋词作家两大派,婉约豪放别有天。”我以为,诗歌最是人类情感的放纵,不需要太多的做作和拿捏,也没必要像又要呻吟又怕被人听了笑话的雅士一样讲究格律章法,只要是明白晓畅的打油诗句就可以了。
我们都知道早晨之于一天的意义,却是往往忽略了“参省”的重要作用。“结课”不同于开篇,既训练着学生的思维辨析能力,也训练着学生的高度概括和准确表达能力。把“结课”作为强化训练的一个教学环节,在综述过程中点滴渗透给学生语文素养的信息,时间长了自然会有你意想不到的收获。语文素养的灵魂应该是语文思维,如果能在教学活动中多给学生创设些学习、锻炼、提高语文思维的情境,调动学生语文思维的积极性,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不难了。
★作者单位:山西省汾阳市杏花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