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6期 ID: 137350

[ 李秀江 文选 ]   

“断肠”是“销魂”吗?

◇ 李秀江

  【摘要】唐朝诗人李商隐的《柳》里的“乐游春苑断肠天”一句,历来是读者理解本诗的重点,一般认为“断肠”即销魂,“断肠天”指美好的繁花似锦的春日。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此作了深入探讨,认为这里的“断肠”应为悲伤到极点。
  【关键词】李商隐诗歌训诂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这是李商隐于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所写的名诗《柳》,其中“断肠”一词,《唐诗鉴赏词典》1186页是这样解释的:“‘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即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
  固然,因“销魂”一词有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形容极度的欢乐这两个含义,而把“断肠”等同“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算是通畅,但笔者仍有不同看法。
  首先我们看“断肠”一词的来历。
  传说东晋时有个姓桓的大官到蜀地去,船在三峡航行,手下有人捉到一只小猿,母猿沿岸哀叫,跟着船走了数百里还不肯离去,后来跳到了船上,气绝而死。剖开它的肚子,只见肠已裂成一寸一寸的了。桓某知道此等情景后,内心十分不忍,命令把这个手下人革除不用。从此,形容悲痛到极点就用“肠断”或者“断肠”。从这一点上看,说“‘断肠’即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就有点牵强了。
  再者,就是李商隐其它的诗,如在此之前于会昌六年(公元846年)所写的《落花》(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眼穿乃欲稀。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于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所写的《楚宫》(湘波如泪色漻漻,楚厉迷魂逐恨遥。枫树夜猿愁自断(即为“断肠”——笔者注),女萝山鬼语相邀。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中写到的“断肠”都是形容悲痛到极点之意。
  还有,古诗词中“断肠”一词随处可见,无一不是形容悲痛到极点之意。如:“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李白《清平调》)、“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晏几道《菩萨蛮》)、“断肠院落,一帘风絮”(周邦彦《瑞龙吟》)、“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秦观《虞美人》)、“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更断肠”(黄庭坚《题阳关图》)、“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等等。
  综合以上几点原因,笔者认为“断肠天”指美好的繁花似锦的春日不假,但“‘断肠’即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的说法显然不妥。笔者以为此诗中用美好的春色与断肠的哀伤互为衬托,所以恰当的解释应该是:“断肠天”是那样让“我”看来心碎的美好景色,或者是让任何伤心之人反而更加愁怅的美好的春天。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迁安一中。

“断肠”是“销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