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学习目标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造成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现象十分严重,本文对此问题作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
语文是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在中小学的学科教学中,语文教学耗时最多,但教学效果却难以令人满意。可以说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是长期以来困扰语文教育界,尤其是中小学校一线语文教师的一个艰难课题。当年吕叔湘老先生曾不无感慨地说:“用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个课时来学习本国语言,却是大多数人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杨再隋先生在《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一文中总结当前的语文教学时也指出,新课改热闹浮泛而虚空,教学效果令人忧虑。也就是说无论是过去传统的语文教学还是今天新课改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一直都在高耗低效的峡谷中徘徊。
造成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教师自身的业务素养,学生个体的能力、态度等等。纵观语文教学实际,笔者认为,造成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主要因素如下:
一是教师教学目标单调乏味。绝大多数教师教学目标的设定既不深入钻研文本,更不深入研究班级学情,而是一纸教参定乾坤,千人一面,因此乐学而学有所得者中只能是极少数学生。
二是教师教学方式枯燥无味。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多数教师上课一成不变,从生字词到句段篇,而后是主题和写作特点,条分缕析,千篇一律,把本该是丰富多彩、生动优美的语文课上得味同嚼蜡,让学生兴味索然。
三是学生学习目标迷失。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只知道生字词、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全然不知道学习的根本目标在“渔”而不在“鱼”;而在“浮泛虚空”的新课堂上学生不仅不知“渔”,甚至连“鱼”也让其跑掉了。
四是学生学习方法缺位,在传统的课堂上,语文教学以书本、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就是灌输、学习就是接受,教师很少传授学习方法,学生也很少懂得学习方法;新课改虽然强调过程与方法,但多数教师呈现给学生的仍然是阅读的成果而非阅读的过程与方法,如何学好语文,学生依然是云遮雾罩。
针对上述原因,要让语文教学走出低效之谷,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目标明确有层次。每篇课文、每堂课,教师都要吃透文本,并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根据班级学生学情,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让每位学生每堂课都学有所归,学有所得,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学习的成果和学习的快乐。
二是方法多样有特色。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精心设计好每堂课的教学过程,努力把每堂课上得独具特色、异彩纷呈,时如大江东去的澎湃,时如小桥流水的婉约;时如春风徐徐拂面,时如秋风习习送爽;或怒发冲冠的激情,或日暮烟波的叹惋……让每堂课都充满诗意和激情,让学生的情感始终浸润在诗意和激情中,并在诗意和激情中起伏跌宕。
三是注重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的界定,其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提出,是对以往语文学科教学目标最科学最严密的补充和完善。古人早已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见学习方法要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因此在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一定要实实在在地把捕鱼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终身受用。
四是摆正位置巧引领。完成教师的角色定位,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教学过程变成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话语权留给学生,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情境和机会,引领性格不同、智力不同,成绩不等的学生对话交流,让学生在对话交流中展示自己,享受成功的喜悦。在学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应积极有效地引领和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有思考的内容,思考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放飞自己,把学习活动不断引向深入。一句话,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学习中学习学习。通过对话交流和积极思考,让学生不仅习得知识和技能,获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且还能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总而言之,要让语文教学走出低效之谷,我们必须真正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明确学习的目标,提升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会知识形成技能,同时也能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掌握和形成学习方法。确能如此,我们定能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语文教学走出低效之谷。
★作者单位: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