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6期 ID: 137327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阅读探究

◇ 徐 蕾

  【摘要】从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出发,发现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是实现审美化阅读教学的大前提。只有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深入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才能真正为学生开创一片审美的天地,引领学生走入审美的殿堂。
  【关键词】教材 审美因素 审美阅读
  
  很长时间以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一直是中学语文的教学要求。“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则是贯穿整个语文教学的一条主线。从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出发,发现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是实现审美化阅读教学的大前提。我主要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深入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实施审美阅读教学。
  面对全新的教材、全新的教育理念,语文教师有充分的理由带领学生走进文学。社会生活与自然事物的美,是现实美最集中、最典型的理想化形式。文学的特殊性质在于它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因此学习文学作品就必须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审美价值。比如《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写了奥斯特洛夫斯基那种坚强的人生之美,写出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崇高情操;《我的老师》中有对生命的深刻感悟之美,也有老师传神的刻画描写……除此以外,刘叙杰的《巍巍中山陵》带领我们感受钟南山麓的宏伟建筑,引领我们看到历史的印记和社会发展的足迹,从中可以感受到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们感受到了有人童年生活受到呵护,有人尝到生活的酸甜苦辣,也有人童年单纯可爱,可身上却留下了社会的印记,有人童年未定型,却表现出未来的某些个性等等,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人心的无尽的宝藏,也是生命长河中不竭的源泉。……如此丰富细致的思想,无不包含着审美创造的结晶,无不蕴蓄着无比深刻的审美,肯定会给学生带来审美愉悦,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心上一直压着“焦虑和悲痛”,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心中的焦虑、悲痛化为精神的宁静,感悟到生命的永恒。文章多处运用比喻、拟人、对比、通感等修辞手法,突出花的勃勃生机,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通过与“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的”“一大株紫藤萝”却“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的“从来都稀落”的紫藤萝花的对比,却使作者明白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通过鉴赏才能领略到艺术的美。
  过去,因为思想价值的引导不同,老师往往引导学生阅读那些重视思想内容的文章,而那些文章往往艺术价值就大打折扣。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思想极其自由和开放的大好时代,我们可以任意选择文质兼美的文章,选择形式和内容同样优秀的文学作品。
  语言文字作为信息的媒介,其承载的美学价值是巨大的。为什么文学被称为语言的艺术,由此可以窥见一斑。古人曾经说过,文章精致奇巧全是因为字句声色之间。这话一点不假。我们曾学过骈体文,那些优美韵味的文句,很有音乐的美感,而且骈散有致,形式和内容都很好。例如《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文均以生动的语言,分别描绘了岳阳楼之大观、醉翁亭山水之秀美。面对如此的湖光山色,学生们感到了轻柔愉悦之美,体悟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襟与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所以阅读这样的美文,置身于柔美壮观的意境中,审美愉悦不可穷尽。
  品味语言,就是对语句的意义、情感、色彩、分寸等进行细致的分析鉴赏。“品味”的目的,不仅在于对一词一句的认知,更重要的在于养成语感——一种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说“感受力”,似乎不是“理智”活动,其实,它正是通过理智的训练而达到理智活动的自动化。当然不排除情感的参与,人的任何理智活动都不可能完全排除感情的因素,听、说、读、写的活动更是如此。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句子:“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多么优美、多么诗意的境界!若没有语言这一载体,何来如此诗意的境界!“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这段联想,文字不多,情节离奇而有起伏,再加上半夜妖来时门外“沙沙沙”的声音描摹,读书人“抖作一团”时金光飞出的气氛渲染,法力降妖的惊险场景的铺叙,多么神秘,多么有趣!教学的时候,我们应该适当地引导学生感受和鉴赏这些精彩的文句,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经验。
  文章精美,其实是一个系统的因素。运用手法的精妙往往能够让文章生色不少。好的表现手法能让文章思想内容和形式达成完美的统一。贾平凹的《月迹》,以虚为实,将抽象不可感的东西写得可触可感,真切生动。又如,虚实转换,虚实一体,还有独特的联想和奇妙的通感,将高空明月这种真切的实物化为虚拟,又转换为实感,再将视觉形象变成了嗅觉、触觉意象,遥不可及的月形月影变成了可闻可触的近旁存在。而同时又因为月宫、桂树、嫦娥等虚拟物象的加入,又使得真真切切的月变得虚幻而奇妙了。这是物我同一,天人融合,虚实一体而又忘我忘神的境界。令人分不清是人在月中,还是月落人间。
  只有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深入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才能真正为学生开创一片审美的天地,真正引领学生走入审美的艺术殿堂。当然,阅读中审美经验、审美情趣的培养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但只要努力,路就不会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陈桥中学。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阅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