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解决生活中语文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从生活中挖掘语言材料,以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本文从阅读、练习、写作三个角度阐述在语文教学实际中,如何探究生活中的语文的教学途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生活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即语文,这就要求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这一点已成为语文教育界诸多学者、名家的共识,新课标再次申明了这一点:“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教育通常指的是指导人们学习祖国语言的教育活动。但如何促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的语文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仅仅是解题技巧的培养,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知语文,并在语文学习中思考生活。
一、以阅读为载体,引入课堂活水来
倡导在高中语文课堂引入时文赏读,这是高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经典佳作是语文教材选择的标准之一,但语文的课堂也需要新鲜的作品。这一点需要语文教师独具慧眼,从当下的书刊中选取、编印、推介给学生,让学生的学习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进而引导其做生活的思想者,讨论、辩析现实生活中的语文问题。
其次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时文赏读,还出于教材文本赏读的需要。教材赏读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对这些被选入教材的名家名篇的解读,离不开生活背景知识的辅助,设身处地地介入评析才能读出真味、赏出真谛。此外从写作角度来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传统佳作(教材)阅读与现代生活时文赏读结合,这恰是高中生学好语文的源头活水。
倡导在高中语文课堂引入时文赏读,还源于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高中学生心理成长与思维渐趋成熟,他们渴望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社会责任,这就是其自身呼唤积极融入生活的需求,而我们的教学不能无视这种需求的存在。
目前,在小学、初中阶段开展阅读活动已经逐步得到推广,尤其是江苏省苏州地区,在2006年首届中小学生阅读节主题活动推动下,学生的阅读活动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高中语文教学相对而言有些不足,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师唯考试教学观在作祟,不敢放开手脚去鼓励学生多读时文,所以作为高中一线教师要抓好这个契机,不断推动语文课堂由“阅读”到“悦读”,从而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以练习为平台,辨析生活语文正误
倡导在高中语文课堂引入生活中的语文案例进行正误辨析,促使学生在语言表达运用时注意规范。生活中的典型语用误例因为带有浓厚的现实应用语境,材料鲜活,也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把学生能够纠正或应该引起注意的语料选出来,通过练习平台,引导学生进行生活语文运用的辨析,在练习中提高语言表达应用能力,培养语文素养。
反观中学语文教学,语言表达应用作为高中新课程的课程目标之一——“应用·拓展”,意在培养学生该方面的语言文字能力。而作为高中重要考核内容之一的高考“语文科”,在历年的考试说明中提出高考语文应考查包括“表达应用”在内的六种能力,明确指出考核学生“准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能力,针对性提出了“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辨析并修改病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等内容。这也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把生活中的语文现象放入考查视野,培养学生实际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回顾近年高考,无论是高考试卷,还是部分地区的模拟试题,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考查中越来越多地选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语料。如《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成为命题的首选材料,仅2006年各地试卷所选的词语中就有54个词语源自其中,2007年也备受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其中有25%以上被“字形”考题点击(含正确书写和错误书写),其后2008、2009年又有多次被选用命制考题。由此可见命题所选材料注重应用,目的在于增强学生规范使用语言的意识。而在语境中考查错别字,对语文教学具有导向作用,这既能针对现实使用,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也能促成学生关注生活现实,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以写作为载体,引入生活素材体现生活感悟
倡导高中语文课堂引入生活中鲜活的素材,以此促成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书写生活。在教学中我们常看到学生为“无米之炊”的写作痛苦万分而矫揉造作,这时就需要做教师的积极关注,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处于“生活的富矿”之中,去抓住生活素材,书写真实的人生。
人们常说:“不是没有绚丽的风景,而是没有发现美景的眼睛”。教师如果没有开发调动学生“摄取素材”“积累素材”,学生对身边的人、事、物便会熟视无睹。而写作就是调动学生的语言信息,以激发回忆、交流、筛选,从而将积累的知识结合自己的感受转化为文字的过程。生活好比源泉,文章如同溪水,泉源丰盈溪水才能长流不竭。帮助学生积累生活,是学生作文之溪长流不竭的重要前提。
生活是作文之源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语文教师引导学生积累生活最基本的手段就是观察生活,既有直接的观察,也有间接的观察。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对生活的观察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阅读带来更多的间接生活资料信息。而写作不仅仅是让学生去写,首先应该促进学生读生活、积事件、观细节、谈想法,通过课堂的交流讨论之后,促成学生生成主动动笔表达的心理要求,这时候的写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感悟生活、书写真实。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高中语文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并促成学生主动地对待语文学习,这就要求高中语文课堂应该具有开放的、有活力的生成性特征,而不能是僵化死板的唯教材的教学。我们可以通过以上几个途径来促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转变,以新课程的理念开展教学活动,把高中语文推向有趣、有效的发展方向。
★作者单位:江苏省外国语学校;苏州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