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6期 ID: 137347

[ 郑月丽 文选 ]   

《鸿门宴》中的传统文化常识摭谈

◇ 郑月丽

  【摘要】文言文教学,不仅要关注语言知识的教学,同时也应该注重古代文化知识的传承。本文以《鸿门宴》为例,对文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进行了详细的归纳整理,并探讨了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关键词】文言文 古代汉语 传统文化
  
  其实,文言文教学,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是古汉语的学习,二是古代传统文化的传承。文言文是古代生活现实的反映,涉及古代的典章制度、礼仪习俗、器物用具、衣食住行、姓名称谓、成语典故等文化知识,如果我们对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缺乏了解,就会误解文句,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古文的思想内容。所以,学习过程中,必须对文中出现的传统文化进行积累、整理和分析。下面,笔者以《鸿门宴》为例,对其中涉及的传统文化,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解释,并从中探讨一下传统文化在文中的作用。
  一、人物称谓
  我国自古至今号称“礼仪之邦”,因此古人在人称姓名上非常讲究,从而形成了文言文中人物称谓上丰富的文化现象。
  古人的称谓比较复杂,有直称姓名的;有称字、称号、称谥号的;有称籍贯的。有称封号加姓名的,如“留侯张良”,留,古地名,刘邦得天下后,封张良为“留侯”。“沛公”,文中用以称刘邦,是因为公元209年,刘邦响应陈涉起义于沛,被立为“沛公”。有称官职加姓名的,如“左司马曹无伤”、“左尹项伯”、“都尉陈平”等。另外,称谓中还有尊称、谦称、贱称等,如刘邦对张良说的“君安与项伯有故?”“公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两句话,句中的“君”“公”,都是刘邦对张良的尊称。谦称,表谦虚有德,如张良说,“项伯杀人,臣活之”,称自己为“臣”,表示谦虚。贱称,表示对对方的责骂轻蔑,如范增骂项羽、项伯时说,“竖子不足与谋”,“竖子”即表示责骂轻蔑。
  其实,我们通过某些称谓,可以细致入微地感受文中人物的文化心理。
  先看刘邦对张良的称谓。文中刘邦对张良称呼了五次,三次在宴会前,两次在宴会后。宴前,项羽四十万大军即将“兵临城下”,自己的功业将危在旦夕,因而惊恐万状,手足无措,三次称张良为“君”。“君”是对对方的敬称,且常常用于平辈之间。而刘邦当时显然是主,张良是仆。勿庸置疑,刘邦这里的称呼是极尽屈身拉拢之能事的,降低身价,进一步密切双方关系,以求得张良献计为目的。宴后,经历了鸿门宴上的惊心动魄,心有余悸还未脱离虎口的刹那,想借故脱逃。若不留下张良搪塞,恐难如愿以偿。而留下张良,张良可能要冒杀头的危险的,不好好相求,谁愿留在这是非之地?因而刘邦改换以前称谓,两次称张良为“公”。“公”也是尊称,且往往用于尊长者。很明显,刘邦再降身价,语气近乎哀求,为了活命,哪顾得上面子。
  再看刘邦对项羽的称呼,本来两人同为反秦大将,地位无差异。再者,怀王曾与诸将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刘邦先入关,即使在关中称王也无可厚非。可如今,项羽拥兵四十万,而自己只有十万,即使想称王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旦打起来,自知不是项羽的对手,于是忍气吞声为上策。在文中,刘邦称项羽一连用了几个“将军”,对自己,则口口声声“臣下”,甜言蜜语,一副小心讨好模样。他这是抓住项羽沽名钓誉、轻信自大的心理。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称谓,从中可以看出刘邦随机应变、八面玲珑的圆滑与机敏。
  二、官职
  上文中提到,《鸿门宴》中涉及的官职有“左司马(曹无伤)”、“左尹(项伯)”“都尉(陈平)”、“骖乘(樊哙)”等。
  左司马:掌管军政事务的官员。
  左尹:地位仅次于令尹(春秋时楚国的最高官职,掌管军政大权,战国时相当于丞相),为楚国之卿,是令尹的左右手。
  都尉:是职位仅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中“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中“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骖乘:也叫车右,其任务是站在车右担任警卫。
  官职,是人物身份地位的标志。《鸿门宴》中,从人物身份地位看矛盾的产生、激化与缓和,也可以看出点味道来。比如,沛公左司马曹无伤的告密,挑起了刘、项矛盾,这里左司马的身份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因为左司马掌管军政事务,他就有机会探知刘营的核心机密;正因为他掌管军政事务,他的话也就显得较为可信,难免会引起项羽的怒火。因此,我们说,左司马与导火索有着直接的联系。而范增凭着他“亚父”的地位,在项羽怒火中烧的时刻,煽风点火,助长了项羽的“火势”,致使双方矛盾激化。左尹项伯,项羽季父,双重身份,也使他有机会得知绝密军事情报,夜访张良,出卖情报,使得紧张形势有了转机;在被刘邦收买之后,敢在项庄舞剑时,“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庄不得击”,错过了杀刘邦的大好时机。
  三、坐次
  《鸿门宴》的坐次“是太史公描写“鸿门宴”中极为精彩而又极为重要的一幕,太史公详述当时坐次决非泛泛之笔。在古代礼仪中,坐次是非常讲究的,一般来说,“宾主位,东西面;君臣位,南北面”,意思是,室中和堂(朝堂)上的坐次是各不相同的,室中是“宾主位,东西面”,堂中是“君臣位,南北面”,所以又有“南面称孤,北面称臣”的说法。“鸿门宴”是在军帐中举行的,坐次尊卑如室中,依次是东向、南向、北向、西向,西向最卑。所以,文中描写“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本来,按照礼仪,刘邦是客人,本应坐最尊位(东向坐),但项羽自己东向坐了,(项伯是项羽的叔父,辈分高,故与之同坐首席),次席也安排自己的谋士、亚父范增坐了,而把客人刘邦摆在第三等位置,至于刘的谋士张良,更只有“西向侍”陪坐的资格了,这种颠倒了坐次的做法说明了什么?难道是项羽不懂礼仪?其实,它向我们透露了一项重要的消息——项羽,根本不把刘邦放在眼里。这也正表明项羽目中无人、妄自尊大的性格脾气。
  四、天文星象
  中国天文学的传统星象体系为四象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是古人为了天文观测的需要而在赤道附近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座,并根据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命名为四象,分别是东方青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而龙虎,是皇权的标志,古人将北极星看作天帝的居所,把龙虎星象看作是天帝的守护神。这一认识被称作天子的人间帝王所承袭利用。所以古人常用天象来预测人事,把天象和人间的凶吉祸福联系起来,如彗星出现被古人认为是预兆兵灾的凶象。《唐雎不辱使命》中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因为月亮是诸侯的象征,所以这种天象是诸侯有灾的凶兆。
  《鸿门宴》中有说:“吾(指范增)令人望其(指刘邦)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这里的“云气”,古人认为,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的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看得出。范增派人望刘邦驻军地上空的云气,发现其呈现龙虎的形状,这预示着刘邦将要成为天子,他便急忙向项羽进言,使刘、项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五、成语典故
  作为汉语精华的成语,其来源之一便是古诗文,所以,在教学文言文的过程中应帮助学生准确识别和正确理解其中的成语,这会有利于语言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素养的提升。《鸿门宴》中,有以下五个成语应让学生好好体会。
  1.鸿门宴。原意是指项羽和刘邦在灭秦进入函谷关以后,项羽在鸿门为刘邦设下的一次暗藏杀机的酒宴。后来,人们就用“鸿门宴”作为“敌对双方隐藏杀机的政治谈判斗争的代名词”,也泛指加害客人的宴会。
  2.秋毫无犯。原文“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此成语现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3.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原文“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席上舞剑,企图刺杀刘邦。这成语现在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上虽有正当好听的名目,实质上却别有用心地把矛头指向某人某事。
  4.劳苦功高。原文“劳苦而功高如此,未尝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成语意为“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了很大的功”。
  5.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原文“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此成语字面的意思是“别人是刀和砧板,我们是砧板上被宰割的鱼和肉”。现比喻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作者单位:广西横县第二高级中学。

《鸿门宴》中的传统文化常识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