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期以来,教师在作文批改中包办一切,学生失去了自主性、主体性,成为被填充和训练的纯粹的客体。因此,要突破作文评改的瓶颈,必须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体,授生以“鱼”,不如授生以“渔”,让作文批语真正走近学生。
【关键词】作文教学 作文评改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新课改理念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作文教学也不例外。但长期以来,教师在作文批改中包办一切。学生失去了自主性、主体性,成为被填充和训练的纯粹的客体,作文教学中高耗低效的现象十分突出。因此,要突破作文批改的瓶颈,必须授予学生评改作文的方法,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体,让作文评语真正走近学生!
教师应该如何使学生成为作文批改的主体呢?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教师范改定规范
学生习作交上来之后,教师应及时根据作文训练的目标,把学生作文浏览一遍,挑选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的习作,确定重点评改目标,按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给习作打分,评分标准要尽量细化,用修改标志圈点不足之处,如错别字、语句欠通畅等,并将所扣分标注在旁边以提醒学生;把有特色的地方标出来,并予以表扬。然后将原稿和批改稿同时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在比较中领悟修改的方法,让他们直接感知教师修改的全过程。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有类似错误的习作,让学生指出修改的办法,然后板书本次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做理论引导。之后教师做点评总结,确定优秀作文的标准:文体鲜明,卷面整洁,无错别字,无病句,无明显的标点错误,中心鲜明,选材围绕中心,条理清晰,立意深刻,语言准确、生动、形象。指导学生规范使用增、删、调、换等修改符号,组织学生学习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明确“稳抓基础分,力争突破分”的指导思想。
二、学生互批循规范
经过第一种模式的指导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写作理论,对习作的辨别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这时,教师就可以把批改的权力交给学生了。但需要说明的是:教师不是完全的放任学生,而是需要巡视指导。
首先,在学生作文交上来之后,教师要先进行初审,审视学生书写的情况,字数是否达到要求,之后再分发给学生批改。作文发下来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浏览全文、把握文意的基础上,从作文的结构、语言、基本观点、思想感情、卷面等方面批改文章。除了运用传统的批改方式外,还应使学生学会旁批、眉批及说明式、述评式、提示式等批改方法。学生批改时,要求只批注不修改。那么,怎样批注呢?比如在叙事的作文里,如果缺少了必要的环境描写,就可在相应位置批注“缺少环境描写”。当然还要找出作文中的闪光点。总批时,应从整体出发,写出优缺点,并提出修改的方法。然后,按照高考阅卷标准分内容、表达、发展等级和书写及错别字四项打分并写上自己的姓名,以便教师最终的综合评审(包括了对评改学生品评能力的评判)。
三、作者自批用规范
通过上一环节的批改、讨论,学生已对本次作文的要求、方向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再次阅读自己的作文及相关批语,就更能深切地感受作文的得失。该怎么改,让作者自己去动手,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发挥出来了。如果还有不“清”之处,可与“批注者”切磋后再修改。改,是继写之后的高度的思维活动,改的环节只有让习作者自己参与,他们才会回过头来重温自己的习作,联系写作要求,结合同学的批注以及自己批改别人习作时的心得,来纠正失误的地方。学生还要在作文后再写上一段“写作后记”,自我品评优劣得失,并找出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当然,对于其他同学的评价有异议时,学生也可以在“写作后记”中提出,等待教师综合评审。或者直接在课堂上提出,由师生共同商讨、评价,教师可在尊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下适当进行指导、评价。这样,自主评改就上升为更高层次的师生评改活动。
四、教师评审熟规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把作文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绝不是让学生自由放任、随心所欲地批改,也不是否定教师在作文批改方面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做好反馈复检的再评改工作,及时指出评改中存在的优缺点,逐步使评改走上自主规范的正轨。教师要重视学生互批自改后的评。评,既要评“批注者”批得是否准确,又要评“修改者”改得是否到位。在查批查改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发现共性问题,及时进行重点讲评,当然,也可以让批注者自主讲评,讲评时要分析原因,指出应该克服或避免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提高作文水平。对于学生的写作后记,教师要观察和分析学生的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以及在自我鉴定中获益多少。如果有的学生在写作后记中提出疑问,教师必须及时给予答复。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写作规律的研究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着,是写作训练效果测评的发展者,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从“独批包办”到“合作探究”,不仅改变了传统作文批改的目的和方式,更体现了民主与平等、沟通与合作、互动与交往、创新与生成的观念。
要让评语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田,让学生从心里接受你,愿意与你交流。只有这样,教师与学生、课堂与课外、阅读与写作才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那么,如何让评语真正走近学生呢?笔者认为:
1.利用对话式评语,提高学生的自改能力
教师可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从形式到内容,从观点到材料,对学生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以理性的目光阅读自己的作文,认识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修改作文,从而提高作文能力。
提问式的批语,代替了传统作文批改中的教师评语。教师是简单地评价学生作文中的得失,而是让学生与作文进行对话,通过提问启发学生发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最终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提问的方式,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余地,留下了发展和拓展的空间。
运用对话的方式批改作文,批改并不能意味着作文训练的结束,如果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认识清楚,或修改后的作文还存在问题,这种对话还可以继续下去。
2.利用肯定式的评语,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要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因此,我们要宽容地对待学生的写作。教育的艺术,说到底是一种鼓励的艺术,作文评语也是如此。只要学生作文中有一点新的思想,有一点新的见解,教师都要鼓励。特别是对于作文“困难户”,教师更应注意改变作文评改方式,变“找茬”为“找宝”,哪怕是一个段落,一个句子,甚至一个词语,也要充分地予以肯定。
另外,要注意纵向比较,指出学生本次作文的进步所在,让他们既能看到自己的成功,又能感受到老师的期待。
3.利用情感式评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指导时,不要忽视了作文的情感教育功能。作文体现了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他们思想品质、道德情感的一种流露。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的高中生,学业的压力,考试的焦虑,与老师、学生、家长的冲突和摩擦,使他们充满了困惑和矛盾。对于学生在作文中流露的这些思想,教师要注意引导,努力用评语对学生进行“心灵的按摩”,通过迁移情绪和升华情感帮助他们克服消极的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
情感式的评语,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正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教师绝不能把作文评语仅仅看做是技术性的工作,而要视为一种育人艺术。让我们用充满爱的评语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吧!让我们的评语成为学生写作的向导和进步的注脚!
总之,要突破作文评改的瓶颈,必须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体,让作文批语真正走近学生,授生以“鱼”不妨授生以“渔”。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赣马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