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赏析古典诗词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思维活动,学生普遍感到比较困难,本文从赏析的基本规律及赏析的几种角度,分析论述了古典诗词赏析的方法,以期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古典诗词 赏析 阅读 切入角度
古典诗词的赏析是个性化很强的思维过程。鉴赏古典诗词,体味其艺术魅力,我们要把功夫下在具体分析上,不要简单的贴标签,也不要一味的堆砌鉴赏术语,而是要选好切入的角度,适度发散想象的空间。例如:“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两句。其中“咽”、“冷”二字,从字的活用角度看,可视为词的使动用法,即“危石使泉水发出呜咽之声,青松使日光显得阴冷”,这样就勾画出了山中幽僻、冷寂的景物特点;如果从修辞角度看,“泉水呜咽”用了“拟人”的辞格,而“日色冷青松”中的“日色”乃眼目所见,是视觉形象,“冷”是触觉,那么,这句就用了“通感”的手法,生动奇妙地突出了幽僻的感受;我们还可以从句式倒装的角度来分析,“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可以看做是“危石泉声咽,青松日色冷”的倒装,使得危石呜咽的泉水,青松上阴冷的日光宛在眼前,香积寺中幽静深僻的意境全然而出。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学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见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他又说:“作者的努力,即是从旨趣到符号,读者的努力自然是从符号到旨趣,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从叶老的话里,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创作作品固然重要,但作为鉴赏者接受作者的创作、领会作品的旨趣更重要。
怎样做才会领悟到作品的旨趣即养成初步的鉴赏能力呢?第一要“多读”。这里的“多读”包含两层意思:一种是基础性的、宽泛地读。它主要是为了强化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储备较深厚的文学积淀,养成一定的鉴赏能力。主要是让学生更多地诵读古典诗文和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读懂作家创作作品的时代,作家个人创作的人文态度,作家的创作特点、和创作风格。一种是具体的一个点即一首诗、一阙词。教会学生要反复地读,进行咀嚼和反刍。这里又分为三个步骤:初读,研读,品读。初读,要求我们带着感情反复地读。初读阶段要从整篇诗词出发,把作品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心里形成一种主观的整体感受,借助课文提示,捕捉课文特色和内在情韵。研读就是精读细读,从词语运用、句子结构、形象塑造、表达方式、修辞方法、风格特点等方面去揣摩、理解课文。第三个阶段就是品读。品读阶段是古典诗文学习过程中更高层次上的综合,它的主题内容应是对全文技巧和情韵上的充分领悟。经过前两个阶段,学生对古诗文的认识已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一切在初读阶段的浑沌、朦胧之感,此时已变得清晰。原来的瞬间感受,此时也体味得更准确更深刻。
那么,我们对古典诗词的赏析又应如何切入,选取怎样的角度呢?
从立意上切入。具体讲,有关于人文精神的,有关于生活态度的,有关于理趣的都可采用这种方法。人文精神的表现有: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情,对统治者罪恶的深刻揭露,爱国主义情感的抒发,对友情的珍重等等。北朝民歌《敕勒歌》,它所表现的就是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陶渊明《归园田居》所表现的就是归隐山林的思想;苏轼《题西林壁》,就告诉人们一个理趣:要全面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跳到事物之外。
从形象分析上切入。形象是典型化的结果,是有着时代特征和人物丰富的思想情感的。杜甫的《春望》诗中有“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是他在46岁时,眺望沦陷中的长安春天的破败景象,想念妻小而作。论理,杜甫当时正值壮年,不会有白发,但此时的杜甫,由于愁苦难解,白发已“浑欲不胜簪”。至此,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赫然眼前,那老泪纵横,忧心忡忡的样子怎不叫人怅然泪下。
从领略意境上切入。前人说,意境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为读者的想象提供了驰骋回旋的广阔天地。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实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虚化了,意境也就深化了。全诗把壮阔的自然景物和人的壮阔胸襟融为一体,诗的言意之表,我们是可以感受的。“更上一层楼”之后,千里目所能穷尽的境界,那就远远超出言意之表,而进入无言之表之域。
从诗的语言风格上来切入,有人对风格进行了归并,有自然、平淡、工丽、委婉、流畅、直率、豪放、雄奇、雄浑、沉郁、清幽、风趣等。《诗经》中《关雎》明朗健康。《蒹葭》深挚缠绵,《君子于役》朴实无华。
从艺术手法上切入。古代诗词写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就是直言和铺陈。直言,直写实物,直描情状,直抒胸怀,直写人物,直叙事件。如杜甫《北征》的开头句:“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去,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所谓铺陈,就在于铺开来写,从各方面把话说出来,如《诗经》的《君子于役》中就用了“赋”的手法,仅用“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十二个字就勾画出一幅典型的农村晚景图。比,就是比喻、比拟、象征、寄托。兴是以别的事物为发端,一般用在开头。有些情况下,比和兴合成了一法,称为“比兴,“如《关雎》就用了比兴。用典,对前人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引用借古喻今,如辛弃疾“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用了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诗句。
从修辞上切入。修辞是使语言怎样表达更有效果,方法有通感、列锦、互文、倒装、借代、双关等等。如通感,就是把听觉、视角、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日色冷青松”中“日色”是视觉形象,诗人用“冷”这个触觉感受来形容,生动奇妙地突出了幽静。列锦,用一些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句子。这种句子意蕴丰富含蓄,别具魅力,有人把它称为名词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把六种事物平行排列,透出旅人羁旅之苦。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九种事物排列,写出天涯沦落人的悲凉。互文,本应合在一起说的字词,却因字数的限制而省略,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应为“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
从诗词的炼字上切入。诗词的语言最讲究精炼,往往一个字就统摄一首诗,人称“诗眼”。例:陶渊明《饮酒》之中有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中的“见”字用得极好,它精确地表达出诗人采菊之时,不经意抬头之际,山的形象忽然进入他眼中的情景,远比用“望”字要好得多。还有如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越来花弄影”,作者用“闹”“弄”二字,把春意和花写活了。
当然,古典诗词的赏析没有固定的模式,切入的角度可以融会贯通。只要我们经常进行这类研究性赏析,就一定能够提高鉴赏能力,得到美的享受。
★作者单位:甘肃省榆中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