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品味语言”,是指对文章的用字用词、语句内涵、语气语调等等事关语言的因素仔细体会、用心把玩、反复咀嚼,静心揣摩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传情达意的。抓住了这些因素,才可进入文章的内核,走进作者的内心,接受美的熏陶,获得精神的滋养。
文本中经常会有一些看似平常的、很不起眼、一不小心就会滑过去的字眼,如果我们老师有特别的敏感、特别的眼光、特别的领悟,那么抓住它,别放过。精心设计、步步引导学生去品味、体验、感受、思考,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文本,分析得活,分析得新,一定能使学生获得不一样的启发、认识和审美体验。如果我们老师经常这样做,就能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感受力,另一方面也使自己不断有新的收获,完全可以说是抓住了根本。至于那些能反映作品整体风貌的词语、能窥探作者心灵世界的词语、能表现作者艺术匠心的词语……更应引起我们教师的关注,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表层意思背后的情感、思想、意趣……就深得语文之妙了。
荀子《劝学》中有言:“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细心的老师仅能发现“至”“致”不同的现象,提醒学生注意差异,默写时不要出错;善于分析语言现象的老师则还能引导学生分析两者差异的本质:“至”的篆文写作“至”,《说文解字》说:“鸟飞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犹地也。象形。”表示一般意义上“到达”的意思;而“致”的篆文写作“致”,《说文解字》说:“送诣也。从夊从至。”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送诣者,送而必至其处也。引申为召致之致,又为精致之致。从夊,从至。夊犹送也。”所以,“致”表示“用手送到,使到”的意思,引申为“引起”“导致”“致使”“使到达”“精致”之类的意思。联系原文,“不半步、一步地积累,无法到达千里之远。”“借助于车马的人,不是脚比别人走得快,而是车马使他到达千里之远的地方。”所以,用“至”强调了主观能动性,内因重要;用“致”突出了“假于物”的重要,外因重要。可见,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能够引导学生观察得更细致,分析得更深刻,学生会学得更轻松,教师也会教得更有趣。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中有一句:“谈笑间,强虏(樯橹)灰飞烟灭。”其中在相同位置上,苏教版教材用的是“强虏”,人教版教材用的是“樯橹”。敏感的教师发现了这一不同,不能把它随随便便地放过去,应思考这种不同有没有“语文”意义上的本质差异,分析这种差异对于提高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有没有价值,或者说这是不是“语文”课的义务。一旦感觉到有探讨的价值,就应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其实,文字本身并没有高低之分、好坏之别,关键在于文字能够表现思想——文字不同,思想有异,效果有别。
文字敏感力粗疏的同学会觉得这是两种不同的写法,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无需深究微言大义。稍微有点文字敏感力的同学稍稍一想,会觉得:“强虏”就是“强大的敌人”,简洁明了;“樯橹”,绕了个圈子,其实还是“敌人”的意思,却少了一层“强大”的意思。
文字敏感力比较强的同学会这样看:“灰飞烟灭”是一个并列关系的主谓句,“灰”“烟”是名词作状语,非常具体,分别修饰 “飞”“灭”,比喻人亡或事物迅速消失;“灰飞烟灭”与“樯橹”又构成大一层次的主谓关系,所以说,“樯橹”更得体,与语境相合。
还有同学这样分析: “樯橹”是物,是木质的,同“灰飞烟灭”搭配得非常好,也十分贴切,又很生动形象,符合火烧赤壁的事实。而“强虏”是人,做“灰飞烟灭”的主语,两者搭配不如“樯橹”协调。
老师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可作总结提高,引发顿悟: “樯橹”内涵更丰富。樯橹借代曹操的水军。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实际上,这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借代,“樯橹”是船的一部分,在这里代“战船”,是部分代整体;而又用“战船”指代使用战船的人——曹操的“水军”,属于用特征代本质的范畴,“樯橹”是本体,“战船”是兼体,“水军”是借体,含义远比“强虏”丰富,很有韵味,有形象感、画面感。虽说“强虏”是简洁明了,“樯橹”是绕了个圈子;但文似看山不喜平,宋词作品也一样,直白就缺少诗味了,所以还是“樯橹”有韵味。
有了以上的讨论与分析,学生会慢慢培养起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
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文本中那些统领性、过渡性、总结性句子,表达观点、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句子,阐释事理、传达感情的句子,暗示或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等等。引导学生对这些句子展开分析研究,可以使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把握作者思想,体味作品意蕴,欣赏作品艺术,获得审美体验。
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文开头有三句话:(1)“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2)“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3)“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读到这儿,就会产生疑问: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念叨“不懂得”“不知道”“不知道”?首先要弄清楚“不懂得”“不知道”“不知道”后面的内涵,这要靠阅读文本来了解。概括起来就是“不懂得怜惜”“ 不知道告别”“ 不知道需要证明”。作者将三个“不”字反复强调,意在表明“我”年轻、幼稚,还缺乏对生命意义的体悟与理解,还不理解过去的生活会成为人生的证据。反复强调“不知道”,正证明今天才知道,传达出对过去的懊悔,为下文追寻今生的证据作铺垫,使下文的开拓成为理所当然,使文脉畅通。
对于文中重要的句子,老师要善于追问、适当讲解、引导探究,直到使学生真正弄懂弄透,才能真正达到理解、鉴赏的程度。
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中曹文轩《前方》一文中有:“……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因为,即便是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内心深处,许多人仍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其中“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这话什么意思?什么叫“形而上”?
提问学生,学生学过政治学,他们都一致地解释:“形而上”就是“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它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于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
学生对答如流,可是学生并没有真正弄懂——这样的套话是解决不了实质问题的。其实,再追问一下,为什么这种世界观或方法论或思维方式取名为“形而上学”呢?怎么不取诸如“片面观点”“机械学问”“荒谬思维”等之类的名字的呢?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讲解。
《周易·系辞上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明朝大儒王阳明也说:“形而上者隐也,形而下者显也。”
解说:在有形的东西之上的,凭感官不能感知的东西叫做“道”,特点是“隐”,类似于今天的“抽象”;在有形的东西之下的,凭感官能够感知的东西叫做“器”,特点是“显”,类似于今天的“具象”。
所以,文中所说“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是就抽象的意义而言的:人的内心深处都有无家可归的感觉,在外流浪者不必说,在家的人心中仍有目标,似乎仍在路上,无家可归,其实是心灵没有“归宿”,由此引出下文:人生是一场苦旅,抽象化了的人生旅途不断有新的目标等待我们去实现,不能停步,得苦苦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