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1年第11期 ID: 136705

[ 钱春良 文选 ]   

四步双向:提升中学生无背景阅读技能策略

◇ 钱春良

  2011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公布后,阅读材料《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的原文作者林天宏的一番“质疑”标准答案不标准的言论,在全国一石激起千层浪。如分值为6分的第15题:“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原文作者林天宏坦言:“对于这一复杂的答案,我自己只答对了一点。”
  巧的是,还是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题《寂静钱钟书》,原文作者周劼人总分15分中只拿了1分。其中一个被作者认为“说出了我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却不在参考答案之列。
  事实上这样的新闻已不是新闻了。韩寒也曾面对以自己文章《求医》一节为基础命制的中学语文阅读题,8道题只做对了3道。甚至,他选错了“画线句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应该说,中高考中的阅读材料,多是取自优秀的篇幅适中的文章,多是具有一定的艺术性的作品。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理解,本身是多样性的。但限于目前的应试选拔机制,对于个性差异甚大的考生来说,如果要在阅读题中取得理想成绩,那就需要使自己的答案(并非真实理解)尽可能地与所给参考答案一致。从艺术理解的多样性上来认识这个问题,我们可能对此去个性化、去艺术性的行为多有批判。但我们不可否认,甚至不可回避的是,从某种程度上说,当前考查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种“去个性化”的能力,或者,确切地说,是一种去个性化的技能。
  阅读题的利弊之辩,不在于阅读题本身,涉及的领域很多,争议点也很多。但我们还必须接受这样的事实,不管我们是否愿意,以考试分数选人才的机制较长时间不可改变。同样,阅读题将会在较长时间内继续存在,也是必然的趋势。
  纵观这十多年,甚至更久些的中高考阅读题,我们不难发现,虽然阅读题的题型、赋分值等有了变化,甚至变化很大,但阅读分析“趋同性”的特点始终没有变化,尽管给定的参考答案似乎更开放了,尽管还有“仅供参考”等意思。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当文学作品成为阅读题材料时,其艺术的特点就转向了技术层面。艺术具有多样性,但技术更多强调规范性与一致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中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我们也必须重视其阅读技能的训练。确切地说,必须重视思维层面的技能训练。
  这里所说的无背景阅读技能,是指在阅读分析中,打破以往的阅读及相应的解题顺序,从阅读题处直接破题、解题,这就需要打破以往常规解题方式,而以阅读题为载体,打开思维之门。
  其法可分成四步:
  一、反向推测,整体把握文章
  在阅读题中,本身就蕴含着解读文章的许多信息,这些信息点的解读、信息点之间的联系,则可以更加准确地对文章的阅读方向进行定位。而读了一篇文章后,由于种种因素,有时理解可能会出现偏差,这种偏差甚至会直接影响到解题的方向。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因为该文发生的背景与学生当下的生活相去甚远,所以有些同学提出或认同了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不值得敬重的看法。又如《祝福》一文中,有同学提出祥林嫂为什么不像红色娘子军一样反抗的问题。这样的一些理解,在阅读赏析中其实也是有价值的,甚至很有价值,因为这种思考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散性思维,但在“趋同性”阅读解题中就很让人担忧。
  从解题的角度来看,信息量大可能会干扰学生的思维。阅读题目蕴含信息其实相对更为简洁。反向探究可以有效地控制文章原信息对解题的不利影响。
  以关宏的《父亲》的阅读分析为例。以下是该文的四项阅读题:
  1.文中几次写到“眼睛”,它们的含义各不相同,其中第一自然段“父亲便是小群的眼睛”一句中“眼睛”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自然段中“重安一双明亮的眼睛”中“眼睛”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第十一自然段在结构上起怎样的作用。
  3.文章开头没有交代小群的父亲也是盲人,而是在文章结尾借助悼词交代他是个“双目失明”的人,文章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处?
  4.这篇小说的题目是“父亲”,可大量篇幅写的却是小群。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好处?
  从这四个题目可知,此文写的是一位盲父亲照顾盲儿子小群的故事,主要表现父亲的高尚(这篇小说的题目是“父亲”),而这种高尚可以从“眼睛”中探知一二;采用了衬托手法(大量篇幅写的却是小群)。虽未阅读全文,考生仍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主题及手法等。
  一般的阅读思路,是通过阅读文章知道内容及特点的,但无背景阅读则完全打破了这种思路,这种反向推测有利于迅速正确把握文章,为接下来的步骤打下基础。
  二、思维聚焦, 确定答题方向
  有些阅读题,其实我们只要把思维聚焦在关键信息上,就可以将此信息找出来,并直接在答案就近区解题。还是以上面《父亲》的阅读题为例。其第2题“说说第十一自然段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在无阅读背景下,仅看此题,似乎了无头绪。但是可以确定,第十一自然段应该是该文中间的某一段,即它不可能是首段,也不可能是末段(原文共计17自然段),这样自然段结构上的作用不外乎过渡,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又如崔修建《只管向前奔跑》中有这样一道题“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我们把思维点聚焦在“最后一段”这个信息上,可以探知,一篇文章的最后一段的作用。从结构上说,很可能是总结全文;从主题上说,则为点明或深化主旨。当然,如果这段是景物描写的,可改为“含蓄揭示主旨,并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其参考答案: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又如张春来《我们一样爱他们》有这样一道阅读题:“第一段属于小说要素中的哪一种?作用是什么?”此题我们当把思维聚焦在“小说要素”上,可迅速确定小说的要素指环境,人物和情节。由此,又从题目提供的信息“第一段”可基本确定应为环境描写,马上可展开环境描写的作用搜索。同时,第一段的环境描写当包括介绍相关信息,如交待故事的时间、地点或背景等。(其参考答案: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主人公即年轻人出场设了伏笔。)
  由上可知,在此环节中需要有两个确定:其一从题目中确定关键点(如“结构”、“小说要素”等);其二确定此关键点的答题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此步骤中,对一些阅读题应采用“叠加”方式来破解,即此题可能包括多方面的解题要素。比如洪烛的《横穿〈诗经〉的河流》中,“为什么要反复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其实就包括内容、修辞及结构等答题要素。
  三、同类对接,打通答题路径
  阅读分析题其实都不是孤立的题目,而是考查学生阅读素养的载体。或者说一定意义上它不仅是一道题,更是一类题目的体现。举一反三在此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们在无阅读材料背景下,要引导学生尽快地从一题对接相似题,并打通该类题的解答路径。
  例如王梵志的《鹰志》中有这样一题:文章题目为“鹰志”,可第6自然段写了大多数鸟儿喜欢寻欢作乐,享受幸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从此题要求可知,此文是写鹰并赞美老鹰的品质(鹰志)的,写大多数鸟儿当与这一主题有关。
  与此相类似的,如人教版七年级下《爸爸的花儿落了》中“进了家门来,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中,“为什么要写弟弟妹妹们在玩沙土”是同样的题目,又与王安忆《榆林的城墙》中“我们如游戏中失败的孩子一样灰心丧气,我们灰心丧气的原因是什么?”是同类题目。需要牢记“任何材料都为主题服务”的原则,即可明确写其他人或物,就是为了衬托(正衬或反衬)该文中主要事物或人物。这样我们可以确定,《鹰志》一文,写大多数鸟儿,其实就是为了反衬鹰的高贵品质。那么这种品质又是什么呢?我们又可从“寻欢作乐”中知其大概了。(参考答案:通过与其他鸟与鹰的对比,衬托出了鹰坚守孤独、磨炼意志而能长久搏击天空的志向。)

四步双向:提升中学生无背景阅读技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