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积累总结了很多表达技巧,本文从赋比兴、典故、虚实、想象、对比、衬托、联想、渲染、烘托、正侧、动静、情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修辞等方面总结了这些技巧在诗歌中的作用。
【关键词】古典诗词 表达技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在其发展过程中,艺术家们就注意总结艺术规律、创作方法和艺术技巧,穷年累日,便逐渐趋于完善。这些约定俗成的表达技巧又反过来成为诗人们创作遵循的规律。大体说来,这些表达技巧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赋、比、兴
赋就是直陈其事,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里既是“比”,又是“兴”。《诗经》:“彼苍者天,曷其有极。”就是运用了赋的手法,把人民对剥削阶级的痛恨之情直接表现了出来。
二、用典
用典就是引用前人的故事或诗句。李商隐《无题》:“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使用了五个典故,用这些不同的美丽且繁复的形象来给予读者一种直感和暗示,使读者可以因之而产生无数的感动和联想。
辛弃疾《摸鱼儿》:“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在词中以长门陈皇后自比,痛陈蛾眉遭妒之愤,并诅咒妥协偷安的权臣,其命运将一如玉环飞燕。他们既害了国家,最终也就害了自己。
三、虚实
虚实是相对的。虚写主要指的是想象,它是指诗人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当时客观存在的;实写就是写眼前之景。张籍《凉州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此诗前两句分别从远景和近景的角度描绘了边塞的风光。远景写出了边塞城镇荒凉萧瑟的气氛;近景则相反,富有朝气。这些是实写。后两句诗人听到无数驼铃不由怀念起往日丝绸之路上和平繁荣的情景。“应驮白练到安西”便是想像,是虚写。一个“应”字,凝聚了多少辛酸而沉痛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边事的忧愤。
四、想象
就是在已有观念和材料的基础之上创造出新形象新观念的思维过程。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本诗通过写作者想象在将来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反衬今夜的相思之苦,表达诗人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
五、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以荠菜花自况,目的是彰显自己独特的人格志趣。
六、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陈羽《从军行》:“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这是一首写风雪中行军的诗。前两句写从军的将士面对的极为恶劣的环境。莽莽的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冻泥纷纷裂开了,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树梢被狂风折断。后两句写在这样恶劣的风雪中行军将士不但没有退缩,而且举着成行的红旗,吹着横笛正在向山峰行进。环境越是恶劣,越能反衬出士兵们高昂的士气,无所畏惧、一往直前的精神。如果是风和日丽、山清水秀的环境便难现行军将士昂扬的士气和无畏的精神。
七、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事物或者把事物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就是想象。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由柳条的纷纷下垂而联想到许多碧绿的丝带给人一种浪漫新奇的形象。
八、渲染
渲染就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送别的环境,点出离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作者浓墨重彩,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极力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重了离愁别恨,为全词定下了凄凉伤感的基调,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字字含情。
九、烘托
烘托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烘云托月”,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白居易《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十、正侧
就是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汉乐府《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前面四句就是正面描写罗敷的服饰美,后面八句就是侧面描写,写人们被他的神态所吸引。运用这两种描写来着力突出罗敷的美丽。
十一、动静
通过动态和静态的描写来突出某种氛围或形象的一种方法。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松树的缝隙在树间产生的斑驳的影子,给人以明镜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表现山中的静谧。后一句写雨量充足,流势增大,水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动静结合,表现山中的静谧。
十二、情景
将情感和景物描写结合起来,更加突出地表现自己的情感。《西厢记》里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作者如椽之笔,由头顶之天至脚下之地,从耳边之风到眼中之归雁,大块设色,融情于景,捕捉几样形象,稍加点染,就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十三、抒情
直接或间接的抒发自己的情感。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直接抒发了人慷慨豪迈的人生理想。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感情如决堤之江河,汹涌而下,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直接喷涌而出。
十四、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陆游《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托梅言志,表现了诗人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不畏谗言,不怕摧残,坚贞自守的高洁品格。
十五、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抑扬按形式可分为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
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仿佛热烈颂扬汉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诗人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辛辣讽刺了汉文帝政治上的昏庸与懦弱。
十六、修辞
古典诗词中涉及的修辞方法较多,且作用各不相同。有比喻、拟人、借代、双关、铺排、设问、反问、对偶、夸张等。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