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当下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着随意性、程式化、功利性等弊病。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努力拓宽学生视野,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想象,把文格教育和人格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自由,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切实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重视师生双边的交流。
【关键词】作文教学 人格教育 思想自由 指导作用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当下的作文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随意性不少老师认为作文教学漫无边际,没有规律,主要靠学生的悟性。老师一味地强调学生多读、多想、多写,没有整体计划、合理步骤、科学安排,作文教学大而无当,不关宏旨。
二、程式化将各式文体抽象概括为各种基本套路,按起承转合等基本技巧亦步亦趋,严格操练,认为只要练熟几种基本的格式,作文自可得心应手。
三、功利性高考考什么就练什么,前几年大练材料式议论文,这两年又围绕着话题作文穷追猛打。要么是大量地写,一周一考,没有节制。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成为情感丰富、思想深刻、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才,而作文教学如果让感动缺位,忽视了人的主体作用,一味地灌输枯燥生硬的知识教条,不但不能唤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激情,相反只会使学生越来越厌弃,而且也与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情因物起,缘情造文。一个心灵柔软、容易感动的人首先是一个善于观察、体验、思考,热爱生活的人,是一个心地善良、正直无私的人。一个情感之泉枯竭的人,一个对生活失去了感动、麻木不仁的人,世上万物在他眼中无异于过眼云烟,视若无睹。他会是非不分,善恶不明,美丑不辨,又怎能指望他写出真实动人的文章呢?
有鉴于此,我觉得在作文教学中就要自始至终、旗帜鲜明地贯注一种鲜活的人文空气,播撒优良的人文种子,使学生沐浴其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让他们的内心变得温柔灵动,活泼聪颖,善于感动,容易感动,喜欢感动。为此,教师应做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努力开掘题材领域,拓宽学生视野,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想象,把文格教育和人格教育结合起来
作文贵在高格,做人也以人格高贵为根本。由文观人,文如其人。一个人格低下的人能够写出格调高雅的文章是难以想象的。所以,作文如做人,首先要在做人上下功夫。一个合格的现代中学生,我觉得应该在做人上具备这样一些特点:责任感强,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家园;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具有平等意识和平民情怀;珍惜生命,爱惜时间,内心充满敬畏和感激;思想自由,人格独立,没有依附心理和自卑情结;意志坚强,信仰坚定,敢于为理想而献出一切……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最关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走向蓝天下那一片广袤的空间,培养他们关注现实人生的习惯,使他们的内心永远与大地、与民众相连。而这正是我们作文教学的任务。
彻底抛弃陈旧的作文教学模式,将狭小的课堂与广阔的生活沟通,帮助学生打开心窗,是完成这一作文教学任务的途径。在教学中和学生一道树立这样的思想:日子虽然循环往复,仿佛太千篇一律,但是,只要认真地去生活,认真地去感受,就会发现,太阳虽然每天都在升起又要落下,它却每天都是新的。这丰富多彩的世界时刻都在变化着、感动着。
如果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活动中能够长期立足于带领学生走近美、观察美、欣赏美;如果我们老师不是仅仅满足于一种静态的被动的作文考练方式,而是立足于锻炼学生的感受思考能力,提升他们的内心情志的境界,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才会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在一种主客体动态互渗的良性环境中健康地发展。
第二,发扬民主作风,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自由,开展形式多样、活泼新颖的教学活动
开放的作文空间仰赖于开放民主的教学作风。不要把学生只看作被动接受者,要求他们只能俯首听命于教师的安排和灌输,不能有任何个人的见解。保守的教学思想无异于是对鲜活生命与想像的扼杀。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看到,学生的年纪尽管不大,但却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情感、理想,有自己对世界认识的独特角度。作文教学要目中有人,把学生当成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生命实体,容许他们自由地观察、思考、表达,即使幼稚、肤浅,相信它也是真诚的、美的,如同带露的鲜花。因此:
1.要把变单一的作文考练为灵活多样的写作活动首先把命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有感的前提下自己命题作文,提倡写无标题札记、随笔,在无拘无束的心境中随意漫谈,袒露思想,真实表达;其次是进行专题作文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切近其生活实际的话题,分组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在独立思考与共同讨论的基础上自由作文;再次是安排实地写生式作文活动,让学生走出户外,与大自然接触,直接面对花草树木、蓝天白云,清风流莺,在心灵的感动与沉醉中,在不得不发的状态下作文。
2.把作文批改与讲评的专利还给学生,在自评与互改中体验作文的乐趣长期以来,作文的批改与讲评是教师沉重的负担,几乎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可这样作的效果却不见得好,学生往往只是注意了分数,而并不在乎老师的评语。现在我们把它交付出去,让学生自己去修改,自己去品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自己亲身参与,亲身活动,自己的思想、情感、看法得到充分尊重,没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事情了!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进入美妙的书的王国。读书,是对心灵的丰富,是对思想的启迪,同时也是在开阔视野,积累材料。无论是专题式阅读还是随意浏览,都必须在一种感动的心境中去完成,否则,为读书而读书,则会流于俗滥,于事无补。书是我们的精神养料,书带给我们的感动使我们发现自身的美丽,认识到自身的高贵。那与楚地山河血肉同一,内心充盈着强烈的激愤和忧虑披发行吟于泽畔的屈原;那发自肺腑地喊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颠沛流离、忧患一生的杜甫;那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一腔正气谱写动人壮歌的文天祥;那在异族统治、故国陆沉的艰难时世中深沉地表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还有菊花丛中醉卧的陶渊明,空山新雨后静立的王维,山光水色中流连的李太白……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文化史上曾经的风流,今天,他们通过书来滋育着我们的心灵,提升着我们的灵魂。所以,有意义的读书活动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无话可说、思想境界不高,情感体验不丰的问题。
第三、切实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重视师生双边的交流
成功的作文教学不但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还要强调教师的科学指导,散漫无边、放任自流的作法是不可取的。不管是各种写作活动的安排、调控、总结还是读书形式与内容的组织、梳理、讨论,都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协调和宏观地驾驭指挥。教师只有在这种亲身督导、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情境中才可能使学生激发写作的兴趣,逐渐提高写作的各项素养,离开了教师的主导,不会有作文训练地有序展开。而一个教师要让学生在作文实践中受到感动,他自己首先必须是一个内心生活丰富、富于理想主义激情、容易感动、喜欢感动的人。如果指导的内容连教师自己都不能被打动,又怎能打动学生呢?所以,作文教学要取得实际的成效,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各种基本素养,也是不可或缺的。
文章是感情的产物,“情动于衷而发于外”,“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合为时而著”,只有作者首先为外物所感,被彻底打动,才有可能写出动人的东西。情感是作文的源头活水,离开了鲜活的情感之源,文章就会显得死板呆滞,毫无生气。因此,要在作文中戒除陈言旧语,虚浮不实,矫揉造作,把文章写得富有真情实感,内容充实,就应该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发掘感动的资源,提高自己做人的品位。当有朝一日作文真正成了他们自己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到激情四射,才情喷薄、文采飞扬的学生作文!
作者单位:广西桂平市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