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1年第8期 ID: 134664

[ 舒俊华 文选 ]   

诗歌形象鉴赏的简约格式化

◇ 舒俊华

  【摘 要】鉴赏诗歌形象,是高考诗歌鉴赏内容之一。诗歌中的“形象”,也是诗歌抒情达意的的重要载体。诗歌中的“形象”主要有“人”“景”“物”三种,对这三者的鉴赏虽有难度,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本文旨在探讨诗歌形象鉴赏中的简约格式化,为高三备考提供一种思考方向。
  【关键词】诗歌 形象 格式化
  
  诗歌中的“形象”,也可称作“意象”。形象就是“形”之“象”,意象也可称作“意”之“象”。诗歌作品中的形象指的是作品中生动具体的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艺术形象。诗歌中的形象,我们可以分成三类,人之象,景之象,物之象。
  一、诗歌中的人(人之象)
  诗歌中的人,既可以是诗人自己,也可以是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不管是哪种,它的答题格式大致可以按照下面的格式,三个部分:①什么形象,②形象的主要特征,③形象的意义(或作者寄寓的感情)。
  (一)抒情主人公形象
  秋 浦 歌
  (唐)李 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析:这是一首抒愤诗。诗人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的抑郁宣泄出来。
  问: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试作简要赏析。
  答:①诗歌塑造了自己已经衰老,但壮志未酬,内心非常痛苦的自我形象。(什么形象)||②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愁思多么深重,秋霜色白,忧伤憔悴,“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愁生白发。(形象的特征)||③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了非常愤激的情绪。(形象的意义)||
  (二)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诉 衷 情
  (宋)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析: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下片主要表达了敌人尚未消灭,自己已经衰老的感慨。
  问:简析陆游《诉衷情》的人物形象。
  答:①诗歌描写了一个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形象的特征)||③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的意义)||
  二、诗歌中的景(景之象)
  中国古代的诗歌,非常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言情”,即作者内心的解剖,以写景的方式来达到“言情”的目的,这是一种“艺术”。鉴赏这类形象,应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分析理解作者借以抒发的情感。它的答题格式也可分为三个部分:①什么形象,②形象的主要特征,③形象的意义(或作者寄寓的感情)。
  田 园 乐
  (唐)王 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析:这首诗描写了春天夜雨过后,清晨美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悠闲的心情。诗中的描写绘形绘色,由景生情,诗中有画。“桃红”、“柳绿”、“花落”、“莺啼”,诗人抓住了春天的特征,描画出一幅柳暗花明、清新幽寂的春之图。全诗对仗工整,音韵铿锵,诗歌以动衬静、静中有动。诗中那些摇曳多姿的静美之境,表现出了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中某种特别的情趣和意蕴。王维山水诗中的“动”,只是一种艺术手段,而描写和表现大自然中田林山水的静美境界,才是其山水诗中主旨所在。
  问: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①这首诗描写了春天夜雨后清晨美丽的景象。||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的第一、二句是一幅带露披烟的桃红绿柳图:桃红、柳绿、落花是静景,莺啼是动景。||③表达了主人闲适恬静的心境。||
  三、诗歌中的物(物之象)
  物象,是作者人格化了的具体的事物。诗人通过对这种对象征性的对象的描写,可以曲折地表现诗人内在品质或人格情操。物象是意象的基础,物象加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就可以言志、言情了。这种题的答题的格式还是可以这样:①什么形象,②形象的主要特征,③形象的意义(或作者寄寓的感情)。
  北 陂 杏 花
  (宋)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陂(bēi),池。这里指的是池边或池中小洲。这首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诗人原先积极推行新法,晚年被迫闲居江宁,眼看着自己亲手制定的新法被一一废止。
  析:一、二句写景状物,描绘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首句点明杏花所处地理位置。“陂”,此处是指池塘。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着勃发的生机。“绕”字用得精巧,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次句从花与影两个方面写杏花的绰约风姿。满树繁花竞相开放,满池花影摇曳迷离。“妖娆”二字本用于写人,这里移用于杏花,展现了杏花争奇斗妍的照人光彩。一个“各”字,表明在诗人眼中,花与影一样地美艳、多情,一样令人流连忘返、沉迷自失。
  三四句议论抒情,褒扬北陂杏花品性之美。这两句托物言志,耐人玩味。“东风吹作雪”,这一笔淋漓地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而随波逐流的凄美景象,比喻生动,浮想联翩。这一对比启人深思:“南陌”在此诗中与“北陂”相对立,这两个背景意象包含着一种空间的隐喻。一“纵”,一“绝”,呼应紧密,激浊扬清,掷地有声地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
  问: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
  答:①诗中的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象。||②诗人以“作雪”和“成尘”作喻,用“纵被”和“绝胜”来强调,深沉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悲壮情怀。||③掷地有声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人生操守。||
  作者单位:四川省武胜县中学。

诗歌形象鉴赏的简约格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