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1年第8期 ID: 134618

[ 马焕林 文选 ]   

浅谈农村教育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马焕林

  【摘 要】面临课程改革的挑战,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农村教育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使得课程资源的开发成为一个“盲区”。因此,我们必须从领导意识,教师素质,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方式等方面进行思考,以促进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课程资源 本土性课程 乡土化教材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广大农村学校而言,一方面教育条件较为落后,但同时农村又潜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课程资源,挖掘自身潜在的优势,是当前农村教育改革的必行之道。因此,我对农村教育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以农村教育为主体的“学校”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没有上升到意识层面。目前,农村教育中课程资源的开发还只是教师有意或无意的个人行为。农村潜藏着许多丰富的乡土资源,如历史、地理、风俗习惯,典型人物、事件、环境、人文的生活方式、经济特色、农民的品质等等都可开发利用。然而由于受以下几个原因的限制,始终得不到开发。(一)是课程的限制。目前广大农村教育对课程的设置严格按国家教学计划和考试方向开课,即便如此,还有部分课程未开齐、开足,而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考试学科上,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因而无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二)是对课程改革关注较少。由于农村各个方面的信息较为闭塞,新课程实验还没有全面进入农村,因而对新课程改革的各项准备还不充分,基层学校、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和实质等问题的了解很少。(三)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没有从意识层面上确立课程资源开发工作的开展,还没有把这项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
  二、教师的课程意识淡薄。因为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起主体作用,教师对课程意识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着课程资源开发的进程。有这样一个说法:美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一人分一个,让学生画。大多数学生要画很多次才能画得像苹果。而中国教师教学生画苹果,只带一支粉笔,先讲画苹果的注意事项,然后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示范,学生照着老师的样板画就行了。比较而言,美国学生画的费劲,虽不像苹果,却是“生活中的苹果”“自己的苹果”,中国学生虽然画的轻松,画的却是“老师的苹果””黑板上的苹果”。当然这只是一个笑话,但如果从课程资源的角度而论,后一种做法资源意识是比较浅薄的。农村地区教育条件虽然薄弱,不能发给学生苹果,可我们有大地、有小草、山川、河流等丰富资源可以利用。教师资源意识淡薄这是农村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原因有:(一)是教师本身数量不够,质量不高。(二)是教师培训的机会少,不能及时了解和获得新信息,知识结构更新比较困难。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单一。目前农村教育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主要集中在课堂渗透和主题活动,以及学生的实践活动等非正式教育途径上,开发方式较为单一。这就严重束缚了课程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使课程资源得不到广泛的开发和利用。这也受教师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薄弱的影响,同时与农村教育条件差,教学方式单一有很大的关系。
  四、农村教育封闭、保守,制约着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首先农村教育经费的单向流动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没有物质保证。二是就农村教育与外界的联系来说,还没有形成“积极参与教育”的意识和行为,更不用说主动支持。三是学生家长们,虽然关心子女的教育,但缺乏与学校积极沟通。四是从农村教育本身来说,还没有主动争取本地资源的开发意识,没有和外界交流的行动,使教育与本地资源脱离。同时,资源拥有者与农村教育又缺乏开发意识,致使大量资源处于”沉睡”状态。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增强农村教育管理部门的意识。教育理念直接决定着学校的方向,其课程意识直接决定着学校的课程倾向、课程运作、课程资源开发、教学条件配套等工作。只有增强农村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意识,才能深层次的把握课程取向,也才能使课程资源得到开发利用。除了参加培训外,自身还要了解课程改革的新动向,钻研新课程的实质,把握农村学校课程发展的基本态势。同时,学校要从多方面开展校本课程研究活动,给老师创造更多的学习进修机会,整体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意识。
  二、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教师在课程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队伍建设除了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一起配置足够数量的教师外,更主要靠教师自己的提高和完善。农村教师要培养敏锐的课程意识和自觉性,要锻炼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是全新的挑战,教师要力争成为课程开发者,成为研究者。除了珍惜有限的培训机会外,教师还要把握有限的课余时间进行自我充电,努力把农村丰富的课程资源的潜力挖掘出来,推进农村教育改革的进程,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三、创新课程资源的开发方式。目前农村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受教学方法的影响,要开发有价值的乡村课程资源,除了改革教学方式和课程资源有机的整和外,还应依据学生的需要,从资源与课程的结合点以及农村的实际条件出发,不断创新开发模式。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建立本土性课程。统一、僵化的课程结构是使农村教育脱离农村实际需要的根源。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的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2.编写乡土化教材。当前的农村教育为什么姓“工”而不姓“农”,对于绝大多数将回乡务农的学生来说,农村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为什么是“失败的教育”,一个客观的原因是城、乡同用一本书(教材)一张表(课程表)。在建构本土性课程基础上编写体现农村教育特色的乡土化教材,具有迫切性的现实意义。3.因地制宜的利用教具和实践场所。在传统的农村课堂中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被称为“三大法宝”,模型、图表、幻灯片等教具极为贫乏;此外,农村学校的劳动技术教育沿袭了前些年农村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通病——在黑板上种田,在练习本上实验,实践场所建设成为两难的问题。农村学校在教具选择和实践场所建设上具有严重的崇“洋”(城市学校)思想,而忽视了农业特有的,丰富的课程资源——农作物、林特产品、农业生产器具、学校的田地等,可以这样说,只要农村教育回归农村的广阔天地,因地制宜的教具琳琅满目,取之不尽,而每一个农村家庭的农田山林都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因此,要根据课程要求,资源实际和现实条件进行合理有效的深度开发,同时建构完善的支持配套系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乡村课程资源的价值。
  四、加强农村与外界的交流合作。农村教育应是开放系统,不断将强与外界交流合作,是获得信息和能力的基本条件。农村学校应与所在社区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尽量争取社区在物质、舆论、环境等方面的支持,以改善学校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应与其他各类机构、团体和单位广泛接触,尽量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条件保障,促进农村教育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作者单位:陕西省榆林市吴堡中学。

浅谈农村教育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