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1年第8期 ID: 134620

[ 唐玉凤 文选 ]   

以本为本,有效地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 唐玉凤

  【摘 要】“以本为本,进行拓展阅读”能让文本内容厚重起来,能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意,能让课堂主题得到提升,能让课堂教学情意浓浓。因此,要让学生明确“拓展阅读”的重要性和“以本为本”的必要性,要以本为本,帮助学生选好要拓展的内容,带领学生研究拓展阅读的类型,并且选好拓展的时机。
  【关键词】以本为本 拓展阅读 意义方法
  
  阅读能力是现代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的语文素养之一,而要培养阅读能力,就必须要进行“拓展阅读”,可是课外阅读的内容和外延太宽泛了,并且学生的课程压力过大,许多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阅读课外书籍,很难达到通过阅读来提高语文素养、丰富精神世界的目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好课本上的这些精华篇章,将这些精华篇章作为“例子”和“引子”,帮助学生广开信息渠道,拓宽阅读范围,积累尽可能多的语文材料,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世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说,“以本为本,进行拓展阅读”有着非凡的意义。
  一、“以本为本,进行拓展阅读”能让文本内容厚重起来。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然而,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是高度凝炼的,有些离学生生活很远,单靠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和仅有的教材内容,是无法深入理解的。作为语文教师就应给学生提供解读、感悟文本的广阔的知识背景和文化背景,努力让文本厚实起来,让文本在学生面前丰满起来,扫清学生深入文本、解读文本的知识障碍,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搭好平台。
  二、“以本为本,进行拓展阅读”能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意。
  语文教学的诗意,就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语文教与学的过程中,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吟诵、体验、感悟、理解时所呈现出来的,与课文内涵相和谐的课堂审美心理状态及其外显的意蕴和境界。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和诗人,教师借助充满诗意的课外阅读资料,与学生一起创造出优美的教学诗意境界,会使学生的心性更加广阔而灵动,情感会更加丰富而细腻。这些拓展材料,不仅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而且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浓浓的诗意。
  三、“以本为本,进行拓展阅读”能让课堂主题得到提升。
  在讲授雨果的《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文章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我们拓展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及有关资料,教者引领学生进行角色置换,将自己假想成皇帝、大臣、士兵、百姓,引领学生在深入人物内心的体验中,进一步领会课文要传达的对侵略者的仇恨和愤怒,然后教师及时在学生面前展示一段课外文字资料,“皇帝仓皇出逃、士兵夹道跪迎、军阀趁火打劫……”这时,学生进入了“自省”的状态。这里,拓展阅读材料的运用,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催生了学生的深层思考,将文本主题提升到了更高的一个层次。
  四、“以本为本,进行拓展阅读”能让课堂教学情意浓浓。
  伟大的导师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此,人们常说,学习语文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学《在沙漠中心》时,为了让学生亲近英雄,产生情感共鸣,我紧紧抓住人物心理的变化这一条线,让学生想象并体会圣埃克絮佩里内心的挣扎,并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读相关资料——20世纪初的航空事业以及梅尔莫尔、吉约梅、圣埃克絮佩里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圣埃克絮佩里的探险精神,理解、感悟、体会他的心灵告白中所揭示的探险的真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以本为本,有效地进行拓展阅读”呢?
  一、要以本为本,选好要拓展的内容。
  拓展阅读的内容广泛丰富,同体裁的、同作者的、同写作对象的、同表现主题的、同写作风格的、同修辞手法的,处理不好会杂乱无章,必须本着“系统性”原则统筹构建,根据教材的内容,确定学生拓展性阅读的方向。比如,《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我设计了一道思考题:假如你是文中的英子,当你面对家庭的苦难,你会怎么去做?有个女同学站起来说:“我认为,面对这样的家庭苦难,虽然我是一个女子,但是我不会示弱,歌中唱道‘男儿当自强’,我认为可以改一下,改成‘女子当自强’”。于是,借着这个话题,我趁机向他们推荐一些同一话题的书目,比如莫泊桑的《项链》、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并且告诉他们,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追求自身的强大是应对一切变故的根本。在我的推荐下,同学们都阅读了这些书籍,并且做了大量的笔记,然后我又找了个时间,让他们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这样做,不仅拓宽了学生们的知识面,而且对他们进行了自强、自立教育,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二、要以本为本,研究拓展阅读的类型。
  拓展阅读的实施主要是以课本为根本,以课文为中心,向课外的阅读材料辐射,从而达到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因此,找到课内教材与课外教材的联结点、切入点是有效实施拓展性阅读教学的关键。据此,可以把拓展性阅读分为:释疑解惑型;学法迁移型;比较鉴赏型;深化延伸型。至于选用哪一种类型,还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比如,我在讲解说明文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说明文这种文体的特点,我就选用了“比较鉴赏型”,我选了两篇同样写“荷花”的文章,一篇是〈〈荷情万种〉〉,一篇是〈〈荷花〉〉,其中前一篇是叙事抒情散文,后一篇是说明文,就通过比较鉴赏,让学生明白说明文这种文体的特点,了解不同的文体写作目的是不同的,而正是写作目的的不同,才决定了不同的文体需要选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三、要以本为本,选准拓展阅读的时机。
  要做到“以本为本,有效地拓展阅读”,选准时机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我们可在学生质疑问难时进行拓展阅读,在文本空白处拓展阅读,在悟情体验时拓展阅读,在宣泄情感时拓展阅读,在认识不全时拓展阅读,在接触文本前拓展阅读,在课后延伸时拓展阅读……而在学习冰心的《纸船》时,我就采用了在学生学习新内容之前进行拓展阅读,我先出示了冰心的一首小诗《繁星》:“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他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通过反复的诵读,在拓展阅读中引出对冰心老人的介绍,拉近学生和作者及文本间的距离。在吟诵中给学生带来一股赞美儿童的风,将教学的基调稳稳地奠定。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以课本为媒介,努力地抓住教材中的“触发点”,或以新带旧,或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只有这样才能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并最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七中学。

以本为本,有效地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