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1年第8期 ID: 134640

[ 江斌 文选 ]   

寻找解读文本的突破口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江斌

  【摘 要】要实现文本的有效解读,就得找到解读文本的突破口。我们可以把题目、情景设置、插图、说文解字、生活体验等作为解读文本的突破口,选好突破口,既有“删繁就简三秋树”的简洁之妙,又有“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新颖之美,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有效值。
  【关键词】文本解读 突破口 有效性 简洁 新颖
  
  高中语文文本的信息量大,解读的难度也相应增大,解读课文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繁琐的解读会让学生感到一头雾水。教师如果找不到解读文本的突破口,那么,“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所以,在解读文本时,我们删繁就简,找到一个适合解读文本的切入点,这样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教学的有效值将大大增加。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找到解读文本的突破口,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呢?
  一、终南捷径——以题目为突破口
  题目是精炼的,信息却很丰富,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等,通过题目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所以,以题目为解读文本的突破口,无疑是找到了一条鉴赏文本的终南捷径。那么,我们从题目中又会找到哪些突破口呢?
  首先,从题目中可以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比如我在教《归园田居》时以“找准切口作赏析,围绕‘归’字做文章”为题设计这一课,围绕“归”字我设计了四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这四个问题实际上是按照人的逻辑思维习惯设计的,又形成一条明晰的线索,每一个问题都触及诗歌主题。这样从题目入手,层层设问,直达主题。
  其次,从题目着手可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比如《过秦论》,“过秦”意为指出秦朝的过失。文章哪些自然段指出了秦朝的过失?学生很快回答是最后一自然段。接着问道:其余段落写了什么内容?学生稍加思考便会回答出“秦朝的兴亡史”。这样,从题目入手很快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
  第三,从题目中可以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林黛玉进贾府》、《送孟浩然之广陵》、《过秦论》、《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等,题目本身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春风化雨——以创设情景为突破口
  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材内容。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情景设置是:紧紧围绕文章主旨设计情景,在设计的情景中要能找到解读课文的媒介,因为这个媒介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或是过渡到文章主旨的桥梁。那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创设情景,从而作为解读文本的突破口呢?首先,通过导语创设情境。在一次中学语文比赛课上,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在开场白中讲到:我这个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缺德”。乍一听让人不可思议,但接下来的讲述让人大跌眼镜,她说:中国传统的思想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我就是属于这种“缺德”类型,而我们今天讲的女主人公是一个有德有才之人,那么,她有着怎样的悲剧人生呢?我们一起走进《孔雀东南飞》,走进刘兰芝!该导语不着痕迹地引领学生进入诗歌主题,无疑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其次,通过故事创设情景。故事的设置,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让学生进入故事情景之中,与故事人物同喜同悲。
  三、按图索骥——以插图为突破口
  课本的插图既使得版面显得生动活泼,又很好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对课文的解读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还对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解读课文时,可把插图作为解读课文的突破口,按“图”索“骥”(文章主旨)。如《过秦论》中的地图,标识了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解读课文之前让学生观察秦国与六国的地理位置特点,学生经过观察分析不难看出:秦国与六国呈对峙形势,相对秦国来说六国呈扇形分布。接着,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这种地形分布对哪一方有利?为什么?显然这样的地形对六国极为有利,因为可对秦国形成包围之势,可谓占尽了“地利”。然而六国终被秦所灭,为何?再由这一问引出两个问题:秦国战胜六国的原因(连横之策)和六国失败的缘由(六国逡巡,采用合纵却不和)。这样以插图为解读文本的桥梁,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一步步走向文章的深处。
  四、旁门左道——以说文解字为突破口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汉字博大精深,细加推敲,意味无穷。例如“人”字由一长撇一短捺组成,说明每一个人都是各自的长处和短处结成;人像一座山,有向上的时候,也有向下的时候,所以凡事要看得开;人由一撇一捺相互支撑组成,人与人之间也是一样,应该互相帮助。教者何不以此为解读《人生的境界》的突破口呢?
  笔者认为:课堂上的“说文解字”其实是一种语言智慧,是解读文本的新方式,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母爱题材的文章,可以解“母”说文,“母”是一个象形字,除两点之外的部分为“女”,在“女”的胸前加了两点,突出了女性的两个乳房,看上去像一个正在哺育小孩的母亲形象。这样既了解了祖国的文字,又加深了对母亲形象的认识。我在教《项脊轩志》时,就用“爨”字作为教学的突破口。我让学生解“爨”字,学生感到有难度,我提示:从字形结构上仔细观察。学生很快发现这个字的字形特点:下面用柴火烧,上面像个蒸笼,这个字分明是“灶头”之意。我又问:那么“异爨”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分灶头,分家。我又不失时机地引导:中国是一个重视“孝”的国度,人们注重享受天伦之乐,怎么说分就分了呢?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兄弟间的隔膜越来越深,“异爨”也是情理之中了,难怪作者的情感是悲伤的。
  五、山石攻玉——以生活体验为突破口
  文学反映生活,对生活的体验又是创作的源泉。无论古典诗词,还是今人作品,表达并保存着作者的个人经验和社会的生活经验。正如王国维所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佳节思亲念友,中秋赏月怀人,除夕团聚思归,重阳登高祈福,清明扫墓祭祖等,以这些为题材的作品无不传达着作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我们在鉴赏作品时,为何不借他山之石(生活体验)作为解读文本的一种手段,或许能找到一个解读文本的突破口。
  怎样鉴赏“送别诗”,我首先让学生进行离别体验。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经历过生离死别,南朝诗人江淹说:黯然伤神者,唯别而已矣。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你肯定有过离别的那一幕,请想想你是怎样送别的?抑或是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同学之情的?然后又要求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体验想想古人是怎样离别的?师生思考并讨论,教师把学生的意见进行梳理:离别的时间往往是秋季或傍晚;离别的地点有柳岸、灞桥、长亭、阳关、谢亭等;离别的乐声有劳歌、阳关曲等;离别方式有折柳相送(柳与留谐音,意即把朋友留住)、摆宴设酒饯行、邀歌妓助兴;离别的环境往往是凄风冷雨、哀鸣惨叫等;此外离别还与舟船、船夫有关,比如柳永的词《雨霖铃》中“兰舟催发”,既写了船,又暗写船夫催促离别的人儿上船赶路。结合学生的、教师的生活体验,要搞清一首离别诗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不难了。
  当然,解读文本的突破口还有其他方式,如抓中心句,抓关键词,抓作者,抓朗读,抓背景,抓手法,抓细节,抓景物,抓课文重难点等,因课而异,因文而别。因而,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该讲策略,求方法,选好解读文本之突破口。
  作者单位:重庆市梁平红旗中学校。

寻找解读文本的突破口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