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1年第8期 ID: 134699

  

议论文写作教学课堂实录

◇ 肖著源 郭训梅

  教学起因:学生作文无话可说,思路不清,说话不明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理出议论文写作基本的思维方式
  教学模式:点评习作,分析病因,讨论办法,范文展示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堂实录:
  师:上一节课我们阅读了企鹅通过沉潜而跃上岸的材料,写了一篇以“沉潜”为话题的作文,下面是同学们作文中的观点和题目,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哪些较好,哪些不好。
  【出示幻灯片】
  1.有压力就有动力
  2.勇于挑战、战胜困难、战胜挫折、战胜逆境
  3.善假于物
  4.成功要奋斗、要拼搏、要有耐心
  5.沉潜的爱
  6.《沉潜,成功之道》《沉潜与成功》
  7.《蓄势铸就成功》
  8.《人生的深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9.《沉潜,为成功蓄势》
  10.《为人生蓄势》《沉潜是为了腾空》
  11.《蹲下,是为了跳得更高》《退是为了更好地进》
  生:6-11更好,1-5不好。因为话题材料中,用企鹅的故事说明了“沉潜”的涵义是为了上岸而潜入水中,积蓄力量。1-5没有扣紧沉潜、蓄势、积累这方面的内涵,而6-11则扣紧了要成功,先准备、先积累、先蓄势、先沉潜的特点。
  师:为什么你会这样判断?
  生:因为材料中说了,“这种沉潜为了蓄势,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材料中明显是在肯定企鹅的“沉潜和蓄势”,脱离了这类意思的立意,都有点偏。
  师:很好。根据材料,同学们能够抓住“要成功,先沉潜蓄势准备积累力量”这一主要关系来确定观点,明显是比较稳妥的做法。立意方向确立了,如何找论证观点的论据呢?有没有比较容易操作的方向?
  生:可以从语文课本上找,比如荀子说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蹞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骑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些都是在说积累到一定程度可以产生质的飞跃。
  师:很好,能从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找依据,学以致用。
  生:可以从历史书上找,比如,秦孝公面对秦献公留下的烂摊子,他为了让秦国强大,颁布了“求贤令”,重用商鞅,取消世袭的特权,规定按军功给予爵位和田宅奴隶,迁都咸阳,进一步实行变法。从此秦国日益富强,为后来的统一六国开辟道路。
  师:很好,从史书中找依据,读史让人明理,果然不错。
  生:还可以从古今中外的名人方向找材料,比如大家熟悉的司马迁广泛阅读各种典籍,实地考查历史遗迹,深入民间寻找民间传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曹雪匠写《红楼梦》,张海迪学会针灸,贝尔发明火药,爱迪生发明电灯等,都有为成功而沉潜、蓄势、作准备的特点。
  师:相当不错,太丰富了。我们可以从熟悉的语文、历史、政治教材上找依据,可以从从古今中外的名人里找依据,其实,大家平时看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也可以成为议论文中的论据。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幻灯片中的材料,你觉得哪些让你明显不满意。
  [出示幻灯片]
  1.名言与成语
  正面:
  ①休养生息、养精蓄锐
  ②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摇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④韬光养晦、蓄势待发?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⑤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⑦厚积薄发、大器晚成
  ⑧置之死地而后生、以退为进
  ⑨大丈夫能屈能伸、忍辱负重
  反面:欲速则不达?摇急于求成?摇不学无术
  心浮气躁?摇望洋兴叹?摇心灰意冷?摇自暴自弃?摇拔苗助长
  2.类比推理
  ①蝉用4年换来一个夏天的放声高歌,作茧自缚是为了成蝶
  ②贝壳孕珍珠要花很长时间?摇煤的形成
  ③海啸与火山的爆发要蓄积多少能量
  ④种子的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要不断吸收养料
  ⑤弹簧受压后的反弹
  ⑥蹲下来跳得更高
  ⑦拉弓射箭
  ⑧企鹅沉潜
  ⑨跑步的助跑
  ⑩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3.事实论据
  正面:古今中外懂得沉潜的成功人士,如勾践、司马迁、李时珍、诸葛亮、邓小平、刘翔、达芬奇
  反面:项羽、“大跃进”
  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没有蓄势、积累力量的意思,不好。
  生:“大器晚成”强调成功时间更晚,与“少年得志”相对,不合要求。
  生:“置之死地而后生”虽然也强调为达到目的的策略,好象少了一点积累蓄势的意思,强调的是“不顾生死,拼死一搏”。
  生:“大丈夫能屈能伸”、“忍辱负重”重忍受屈辱,企鹅上岸是有压力,但没什么屈辱意思,所以这类材料不合要求。
  师:很好。同学们能从众多的方向广泛地占有材料;对材料的要求已经比较明确,那就是要典型,准确,紧扣观点。观点有了,论据有了,文章该怎么展开呢?按什么思路来写呢?
  (学生沉默无言。)
  师:刚才同学找了很多事例,古今中外都有,找这些材料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要沉潜”的观点,请同学们想想,这些人可以作话题“沉潜”这个词的什么成份?
  生:主语。
  师:也就是说这些事例形成了这样一个判断,“什么样的人沉潜,成功了”。请同学们给这些因沉潜而成功的人分一下类。
  生: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运动员、画家、书法家
  师:由此扩展开去,要成功需要“沉潜”的人还有哪些?
  生:学生、教师、医生、商人、农民、官员、律师、公安……
  师:很好。也就是说,我们只要选取其中几种不同身份的人沉潜蓄势而成功就可以证明观点,这种证明方法叫什么方法?
  生:不完全归纳法。
  师:不错。这种思路我们不妨定为“谁沉潜”式,或者称之为“沉潜是什么”式,由此格式,你们还能想到什么格式吗?
  生:“为什么要沉潜”式,“怎样沉潜”式。
  师:不错,同学们的反应很快。这样,围绕“沉潜”话题,我就有了三个设置分论点的思路:谁沉潜、为什么要沉潜、怎样沉潜,从这三个方向分别设置分论点,分论点间是什么关系?写成文章是什么结构?
  生:并列关系,主体段落间是并列结构。
  师:如果文章“按谁沉潜、为什么要沉潜、怎样沉潜”构思,行吗?
  生:行,是递进式结构。
  师:请同学们来设置文章的分论点。一到四组分别对应四种设置思路,小组内部交流,讨论,修改。统一意见后派一个中心发言人参加全班交流。
  (学生讨论,修改,教师巡视)
  师:下面我们开始交流。请第一组的同学发言。
  生:我们从“沉潜是什么”的角度分解中心论点,一、沉潜是莘莘学子十余年如一日地阅读、记忆、思考和梳理;二、沉潜是商人们默默地积累人脉、积累资金、调查分析市场;三、沉潜是文学家深入民众的生活,聆听、思考、分析人们的酸甜苦辣;四、沉潜是科学家们大胆设想谨慎求证,认真配方严谨比对,一丝不苟地演算;四、沉潜是运动员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严肃纪律讲究配合,规范动作修练意志;五、沉潜是政治家们深入民心发展经济整顿教育强大民族。
  师:很好,确实是从不同的对象来设分论点,这些人群的“沉潜”能否让他们获得相应的成功?
  生:能。
  师:好。请第二组的代表发言。
  生:我们从“为什么要沉潜”的角度来设置分论点。一、沉潜能让人们积累成功的经验;二、沉潜能让人们积蓄更多的助力;三、沉潜能提升个人极大的斗志、坚忍的毅力等品质;四、沉潜本身就是逐步开发自身潜能积蓄力量的过程;五、沉潜可以示敌以弱,在最少的消耗中壮大自己;六、沉潜是一种收敛、内向、自省的生存智慧。
  师:好,原来沉潜的蓄势过程有这么多作用,难怪能让人像企鹅一样腾空而起。好,第三组的代表发言。

议论文写作教学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