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1年第8期 ID: 134642

[ 杨二晴 文选 ]   

变“求疑”为“求异”

◇ 杨二晴

  【摘 要】变“求疑”为“求异”,由重目的变为重过程,更符合新课程理念,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和学习中情感的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动心的能力,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求异 学生 主体 教师
  
  疑问是创新的先导。进入新课,教师往往是以设置悬念的开头、启人深思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老师精心的设疑,能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激情,是老师主导作用体现;可如何引导学生以激情去追求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不是简单的求疑就能解决的。
  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变“求疑”为“求异”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求疑”为“求异”,由重目的变为重过程,更符合新课程理念,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和学习中情感的体验。
  这“异”表现为多种理解。一是在“异”中呈现条条大道通罗马的活跃思维。二是在“异”中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三是在“异”中呈现有破有立的学习过程。
  求异展示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是演板,由学生到黑板上对同一问题进行解答演示;二是讨论,小组成员求同存异的完善升华;三是辩论,组与组之间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研究。四是讲解,由一名发言人代表本组对设疑的问题进行分析解释。
  下面就以《祝福》一课为例,谈一谈变“求疑”为“求异”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效果。
  《祝福》一课的学习目标主要有三个:一、抓住线索梳理情节。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二、学习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三、分析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首先为完成第一个目标。老师提出如下问题:把握情节的方法就是找到线索,线索起着穿起故事的作用。思考一下你能找到什么线索,概述线索串起的故事情节。
  接着,进入求异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后,将结果板书到黑板上,很快前后两块大黑板就写满了各式各样的答案。在“异”中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概括起来有以下六种解决问题的答案。
  1.按写作顺序
  序幕:鲁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出场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声中祥林嫂被人们忘掉
  2.按时间发展顺序
  序幕:鲁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出场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尾声:祝福声中祥林嫂被人们忘掉
  3.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我回到鲁镇,见到了祥林嫂,从长工那里得知她死去
  我回忆起祥林嫂断断续续的生平经历
  我从回忆中回到现实,见到鲁镇热闹的祝福景象,祥林嫂已被人们忘记
  4.以祥林嫂悲剧命运为线索
  不幸:年纪轻轻守了寡
  侥幸:逃到鲁镇做工,生活有了着落
  不幸:被婆婆抢回家,卖给了贺老六
  幸福:丈夫忠厚,结婚生子
  不幸:丧夫失子,大伯收屋
  侥幸:再回鲁镇,听柳妈说捐门槛可赎身
  不幸:人们执意认为她是罪人,精神崩溃
  5.以祝福为线索
  祝福之夜祥林嫂寂然死去
  初到鲁镇祝福时鲁四老爷允许祥林嫂参加祭祀
  改嫁后再到鲁镇,祝福时鲁四老爷不允许祥林嫂参加祭祀
  捐了门槛后,祝福时鲁四老爷仍然不允许祥林嫂参加祭祀
  祝福的鞭炮声中人们已将祥林嫂忘掉
  6.以春天为线索概述故事情节
  春天没了丈夫
  开春,被婆婆抢回,被卖到贺家坳
  春天快过完了,儿子阿毛被狼吃掉
  没有等到又一个生命的春天,死在迎春的祝福声中
  这样的结果比我预想的还好,学生热情高,参与人数多。在很短时间总结出这样的答案,远远比提问几个同学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我提出几个深入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一是倒叙的作用?二是以祝福为题目和故事的背景有何作用?三是祥林嫂的不幸发生在春天,这样设计有何作用?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写作的技巧方法。然后由老师做精炼的概括。
  其次,对于第二个教学目标祥林嫂形象的分析,我采取分组分任务讨论的形式。先教给他们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安排各组在文中找出描写祥林嫂的肖像、行为、心理、语言,从中总结人物形象。
  第三个教学环节,我采用了辩论的形式。祥林嫂有没有出路?
  在辩论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精炼的语言概括主旨:本文以祥林嫂为主要人物形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中年妇女被逼致死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吃人的本质。
  笔者以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表现在:
  ﹙1﹚学生带上问题去阅读文本,避免盲目。
  ﹙2﹚学生围绕问题去深入思考,设疑启思。
  ﹙3﹚学生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求同存异。
  ﹙4﹚学生动笔书写要点和感悟,注重个性。
  ﹙5﹚学生去讨论去讲解去拓宽。挖掘潜能。
  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在:
  ﹙1﹚精心设疑
  ﹙2﹚重点突出
  ﹙3﹚内容适宜
  ﹙4﹚安排适当
  ﹙5﹚评价合理
  变“求疑”为“求异”,课堂上必须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时间、空间,教师的活动量要适当控制。教师要解放思想,明确老师与学生是学习伙伴关系。要允许学生大胆钻研,要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老师与学生意见不同时,可以摆出自己的观点以供参考。变“求疑”为“求异”,总的来说优势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重在启发学生思维,教给学生学习学法,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河南省开封市兰考第三高级中学。

变“求疑”为“求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