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改革为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但许多语文课堂教学却丢失了语文本色,追寻语文教学之本真就是追求原汁原味的语文课堂,语言为本,文化为真。如何回归语文的本真,笔者着手从三方面进行了尝试:以读为本,书声朗朗;咬文嚼字,品词析句;思想碰撞,表达争鸣。
【关键词】本真语文 课堂教学 朗读 品析 争鸣
一直以来,教育工作者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199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素质教育问题;世纪之交,进行创新教育;2003年开始推行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语文教师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被激发出来了,语文课堂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在这个使人欣慰的情形背后,却隐藏着让人不容乐观的现象:一些语文课变了味儿,有的像政治课,有的像表演课,有的摇身一变又成了音乐课。为增色,吹拉弹唱引进课堂;求热闹,激情表演登台亮相;贪形式,脱离文本过度发挥。语文被架空、悬置,语文课被莫名其妙地贴上了别的商标,语文课没了“根”。“大语文”和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观念被误解、歪曲甚至滥用。语文教学要回归本色,语文课就要追求本真。语言为本,文化为真,是本真语文教育的特质,也是语文教育的“魂”。“洗尽铅华始见真”,语文就是语文,语文教学的本真,应是让学生朗读文本,品味语言,揣摩意境,碰撞思想,丢掉非语文的内容,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在言语上下工夫,从而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相得益彰。
一、以读为本,书声朗朗
书声朗朗是我们语文课所竭力追求的,也是语文课堂的动感本色。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意、文情、文势、文趣,都可以在铿锵的朗读声中得到还原。读,可以充分发挥文本的语言魅力,使学生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妙趣横生;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妙用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并逐渐形成语感;读,可以让学生体味到作品的感情和韵味,提高学生的品味和鉴赏语言的能力,使其受到语言的熏陶和感染。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创造各种各样的诵读机会,综合各种不同的朗读方法,如教师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配乐读等等。以读带讲、初读感知、研读品味、美读感染、活读运用,这些都是语文学科的个性化教学方法,也是最科学、最经济的教学方法。读要有层次和目的,要拾阶而上,要在读中内化语言表达之妙。
二、咬文嚼字,品词析句
金代元好问说:“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与张仲杰郞中论诗文》)朱光潜说:“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咬文嚼字》)古今中国文人已经把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作用体会得极其深入细致了。
语文教师接触到一篇课文后,首先自己要反复阅读,切忌匆忙开讲。要洞悉作者写作意图,与作者、文本展开对话,深入了解文章的大意,结合学情和教学参考资料,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定位准确,确立需要咬文嚼字之处。在语文教学中,以言语形式的教学为核心,对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进行咀嚼、品味和感悟,在读熟读透的基础上,深入到语境中去,感受语言的蕴味,学习和积累言语经验。例如学习《蜀相》引导学生思考“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祝福》中四婶前后两次不让祥林嫂动祭具,“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和“你放着罢,祥林嫂!”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祥林嫂两次反应大不相同,为什么?这样的咬文嚼字,既远离于空洞的理性分析,也不同于僵化的知识教学。注重对文本尤其是对文字的揣摩与推敲,才能够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引领学生走入文本的深处,才能真正创造出让学生怦然心动的课堂。
三、思想碰撞,表达争鸣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效的课堂阅读必须以学生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思想碰撞为基础。这里的碰撞,不是要争辩胜负高低,不是要在讨论中实现答案趋同,而是要借助思想的碰撞,来激活每一个阅读者的知识储蓄,拓宽每一个阅读者思考问题的视角,发掘文本潜藏的多元价值取向。教师甚至可以巧妙地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认知差异、心理差距,在关键点故意制造疑云,挑拨起争鸣的战火,从而促使学生细读课文,寻根究底,形成真正的思想碰撞。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争辩中越辩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讲授《项羽之死》一课,在对项羽进行性格特点进行概括时,一位同学的发言引发了“项羽该不该过江东”的激烈争论。笔者没有急于把学生拉回既定轨道,而是鼓励他们大胆表达,深入分析。一同学说:“失败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元气未伤,并且失败只是因为偶然的一些原因。而项羽的失败,是气数已尽,已经失去了翻本的最基本条件了。所以,我认为项羽不应该过江东。”另一同学发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不肯过江东才让他成为人们尊敬的楚霸王,相反,那将不是楚霸王。也不可能成为美谈,我们也将少了一位崇敬的英雄。”又一同学反驳:“如果是我,我会退回江东。以现代管理学的角度看,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应该具备基本的IQ(智商)、良好的EQ(情商)和过人的AQ(逆境商数)。项羽在巨鹿战前知道破釜沉舟表示他的IQ还可以;在鸿门宴时为安定人心,顺利进入关内占领咸阳放刘邦一条生路,表明他的EQ也不错;但最后却为了一时的失利自刎于乌江,还寻找借口说‘无颜见江东父老’,表明项羽自负一世,受不得半点打败仗的挫折,面对逆境自杀了事,AQ太差。如果项羽敢于面对逆境,经营江东,以刘邦立足未稳的局面来看,卷土重来未必没有可能,天下是否最后归属刘邦尚未可知。所以,项羽无法承受一次失败,输掉了全部的基业和部众,他可能是一位英雄,但却是一个失败的管理者。”甚至还有同学抛出这样的观点:“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我们更该做的是去欣赏它的壮美,而不是去妄加评论。”
像这样的争鸣大多是不需要标准答案的,只要没有偏离人类共同的价值观、道德观,教师也无须把自己的价值取向强加给学生,他们会带着原始的理解和感悟,走向社会、走向人生,不断修正、提高自己的认识。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第107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