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1年第8期 ID: 134627

[ 方巧南 文选 ]   

论语文教学中有效教学的构建

◇ 方巧南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部分教师过分注重外显性教学目标,而忽视有价值的非预期性的、内隐性的教学目标,而使语文教学流于形式,如以前的“满堂灌”到现在的“满堂问”;多种形式的朗读缺少指点,泛泛而读;各种各样的讨论只是就讨论而讨论,缺少对教学实效的探讨。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效率,成为真正的有意义的学科。
  【关键词】适当性 诱因 有效教学
  
  语文教学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的呈现,衡量一堂课效果的好坏,并不是以你的演讲是否精湛,是否具有艺术性为标准的,我们更关心的是它的有效性,学生通过这堂课学到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
  教学由三个方面组成,一个是学生,他们是接受知识的主体;二是教师,他们是教学的设计者;三是知识系统。在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主要由教师、学生、知识系统的特点等。但是往往在我们的教学中,这几个因素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显著改变的,比如教师的基本素质、学生的基本素质、知识的特点等都是已经确立的,但是教师可以从其他途径来提高教学的效率。
  有效的教学应该由三个因素组成,一是教学的适当性,二是诱因,三是合理的时间安排。
  一、关注教学的适当性
  班级教育的难点就在于面对的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一个单独的人,相对一对一的教学而言,班级教学的效率很难达到同样的程度。因此,如何根据班级教学的特点,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使之最大化,就成为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如何面对大多数的学生,确定一个适当的深度,使之对学生而言既不太容易也不太难,这就是教学水平是适当的,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学的效率。那么,怎么才能做到教学的适当性呢?
  1.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储备。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新知识的学习尽可能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深入或者迁移。因此我们在进行新知识的教学时,有必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的储备,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更有针对性地对学习进行有效教学。比如我们在进行散文的教学时,我们应该知道学生头脑中已经有了“散文”的概念。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及时回忆有关散文的知识,再适当地学习有关散文的新知识,并与以前所学课文相比较,看是否对散文的特点有了新的理解。
  2.其次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如学习方式、已有知识、学习速度、能力倾向等。例如,对于学习方式的差异,教师可以变化课堂活动;如对于争强好胜且喜欢表现的学生,可采用当堂回答问题的方式,使其才能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而对于一些安静害羞的学生,则可以选择一些安静的任务,如交代一个思考题进行课后思考,并做在“思想集”(我平时教学中让学生随时作课堂记录的本子)上与我交流。对于先前知识和学习速度上的差异,是个较难处理的问题,有时候可能最好的方法是“忽略”它们,但是这里的“忽略”,并不是视而不见,真的“忽略”。我们要在课前材料的选择和准备上下足功夫,面向大多数,全班仍以某一个速度教学,可以给差生提供额外的帮助,给很快完成任务的学生提供额外的补充。比如我在教学《雨霖铃》一词时,课堂的前三十分钟左右以讨论的形式解决了词意、情感等的基本问题。然后后十五分钟让一部分学习能力弱点的同学用散文的形式概述全词,以加强理解,让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寻找介绍柳永的另外的词补充对作者的理解,课堂学习相对比较有效果。
  3.最后要根据反馈不断调整教学的进度。
  从学生当堂的反映及课后的作业反馈情况得出自己对这堂课的评价,有时也通过找学生谈心的方式获得更为全面真实的反馈,并通过反馈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的难易,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的适当性。
  二、注重学习动机的诱因
  我这里提到的所谓诱因,是能够激发学生努力的定向行为,并能够满足学习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每个学生都有学好语文这样一种内在的需要,但是仅有这种需要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一些较强的外部刺激作为诱因,这样才能有效形成一个强烈的动机,去完成自己的需要,学生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所作的激励的程度。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些诱因进行深入的探讨。
  1.学习兴趣的培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就是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学生的兴趣具有一种始动作用,它是学生自发地开始学习的动力所在。语文是一门很有涵养的学科,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去培养。比如我在高一段抓好课前三轮三分钟“演讲”。第一轮自选文章,做精彩介绍。学生为了吸引更多同学的认真参与,势必找寻多种资料精心挑选,这种挑选的过程和其他学生的“听读”的过程本身就能积累丰富的“养料”和激发他们的兴趣。第二轮自选文章脱稿演讲。第三轮我出题,提前一天准备稿子,脱稿演讲。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乐于欣赏美文,诵读美文,还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带着这种适度的紧张感学习,对语文课自然有了更多的兴趣。又比如高二时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介绍一些中外文学知识、精彩文段赏析、优美诗歌解读等,在高一的博览群书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文学赏析素养的能力进一步得以提升。
  2.竞争氛围的养成。
  竞争氛围的形成是学生进步的一种助推器,它可以使优生更上一层楼,使差生不断进步。我们可以适当地展开一些竞赛,这个竞赛可以是小范围的。我们可以将优秀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每次月考结束都可以进行集中交流,提出下次月考的要求,在小组内进行竞争,主要以鼓励为主,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这种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从而带动所有学生的学习劲头。
  3.适度目标的设定。
  设定一个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而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样才能使学生不至于陷入失败——能力缺乏——消沉——表现更差的恶性循环,这一点对于一些后进生使非常重要的,适当的目标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将自己以前的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而不是缺乏能力,懂得只要付出努力,便会进步的道理。比如我校的一些学生背诵能力较弱,加上懒惰的个性,每次背诵,都是要打一场场的持久战,搞得师生心力俱疲。为此,我特别制订了“三星”和“五星”两类通过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同学设定了不同层级的目标,并且每个月总结一次,对于特别优秀的同学与进步较大的同学分别予以奖励,这大大提高了学生背诵的兴趣,同时也更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重视对时间的合理安排
  时间是有效教学的QAIT模式的因素之一。教学应该有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要搞清楚一次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和难点,对各个知识点不可能一视同仁,而要分出“尊卑”和侧重,而不是“平均分配”宝贵的学习时间,对于重点而且是难点知识的内容,就要进行重点讲解,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来进行重难点知识的学习,必要时可以进行再次强化,并自始至终都能牢牢地控制教学的进度和节奏。比如,对于有些重难点内容,如一些重要的文言文,我往往会在后一课时花十几分钟对前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比如重点字词的默写,重要语段的背诵,对重要的部分进行强化巩固,以期达到一个良好的学习效果,而对一些非重点或是简单的内容,则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有时甚至可以一笔带过。而我初上讲台的时候,往往不能合理安排时间,没有突出重点、非重点的或是简单地用时过多,重点的用时过少,而导致教学效果欠佳。
  如果在教学活动终能处理好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就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一些内在和外在的因素,使知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使教和学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构建一个更有效的教学模式。
  作者单位:浙江省余姚市第八中学。

论语文教学中有效教学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