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1年第8期 ID: 134633

[ 申玉平 文选 ]   

对高中语文“小组合作”教学的思考

◇ 申玉平

  【摘 要】“小组合作”教学策略,已被广大教师普遍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但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提出了新的看法和见解:实施小组合作教学不能过于频繁,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中去,同时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讲授。
  【关键词】小组合作 参与 讲授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和实施,新的教学理念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一时间,“小组合作”作为一种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方法被广大语文教师所推崇。无论是市县级的观摩课,还是校内的公开课,总离不开小组合作的重头戏。一时间对“小组合作”叫好声一片,认为这种新的教学方法解放了学生的学习活力,学生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我觉得任何事物都不能走极端,如果因为新的课程理念的先进性而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未必是理智的选择。在现实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小组合作”教学方法的运用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小组合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倡导“互助、合作、探究”,但对于什么是合作,小组合作怎样进行,教师如何指导合作等,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小组合作”运用过于频繁
  中国人有句成语:“过犹不及”,说得很有道理的。然而,有些教师被新课标牵着鼻子走,课堂教学中每一处都想体现新课标理念,小组合作运用过于频繁。有时,也不管问题是否适合于合作讨论,都拿过来让学生小组间讨论。造成小组合作呈现随意性,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效果。
  上学期参加高一年级的一次听课活动,教学的课文是《月是故乡明》。在这一节课中,教师安排了五六次“小组合作讨论”,讨论的问题分散,显得一节课多少有些凌乱。再加上每次讨论的时间都很仓促,导致小组讨论草草结束,好像刚开了头就被老师强行掐了尾一样。
  (二)“小组合作”缺乏教师参与
  新课程理念强调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这样的新课改背景下,一部分语文教师就会把小组合作活动完全推给学生,更有的理论认为老师在课堂上应该“不见自我”。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只是站在一侧耐心等待,或者是在各个小组间简单查看情况。仿佛成了课堂上的“多余人”。其实,象这样缺乏教师指导和参与的小组合作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而已,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种以学生自由讨论为主的课上,老师多少有些显得无所事事。
  (三)“小组合作”完全取代教师讲解
  如今,“满堂灌”一词在广大教师心目中似乎已经成为陈旧教学模式的代名词,成为新课程改革这个大背景下的贬义词。在新课程理念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今天,又出现了另一种现象:老师讲授时间越来越少,甚至有人提出:如果一节课中,教师讲解时间超过10分钟,这就是一堂失败的课、无效的课。在这样的观念下,课堂上乱哄哄的小组合作讨论被推崇为课堂改革的典范。学生那已经脱离文本主旨的胡言乱语,也被教师表扬为“有创新”。少了教师的讲解,多了学生利用小组讨论的时间去谈论无关话题的现象,因为老师很难控制每个小组学生讨论的具体内容。结果造成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很少。
  二、“小组合作”教学的策略
  (一)结合实际,灵活安排
  在语文教学中,并不是只要有问题就需要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如果有的问题很简单,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那就完全没有必要开展小组合作。对于学生意见基本一致的问题,也不需要小组讨论。过于频繁、没有实际价值的小组合作不仅会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还会使学生养成一味依赖他人解决问题的不良习惯。
  例如,笔者在执教《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一课时,一节课中只安排了一次小组合作讨论。为了使学生对海伦·凯勒的认识能够得到进一步深化,我拟定这样一个讨论题:海伦·凯勒,这位严重残疾的女性,在她虚构的三天光明中,我们丝毫感受不到无奈、消极、颓废,那是因为海伦有一颗怎样的心?围绕这一问题,小组讨论了近二十分钟,小组每个成员都有了充分的发言与沟通,然后小组选择出代表简要发表意见。我认为这样的讨论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学生也有了广泛的参与度,有利于学生领会本文的主旨,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实效。
  (二)全程调控,参与讨论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全程调控小组活动,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只有教师的有效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老师的调控与参与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确定一个适合学生学情、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讨论题。二是明确可以操作的讨论程序,推选组长与发言代表。三是考核并即时公布结果,给予表现好的小组以奖励等等。
  例如,笔者在执教《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时,学生的讨论题是“作者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笔者对学生的合作讨论进行指导,明确了规则,学生知道怎样讨论了。因为有了老师的参与,学生的讨论更加热烈而积极,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根据需要,适当讲解
  任何时代,都需要继承和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也需要在创新的同时,继承传统。很多教育专家批评当今一部分教师是“穿新鞋”,“走老路”,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有积极的意义,但从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一部分教师认为“旧”就是“不好”的错误认识。笔者认为,那种有了“新鞋”就丢掉“旧鞋”的观念是不切实际的,也是行不通的。虽然新课程理念提出“合作、探究”,但也不代表全盘否定教师的讲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固然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但可以在兼顾小组讨论的同时,辅以适当的讲解,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总的来说,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有些问题是容易被忽视的,特别是传统的方法更容易被忽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根据教学实际,在继承传统适当讲解的基础上的“小组合作”课堂,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们的“小组合作”教学才会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踏上辉煌的征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

对高中语文“小组合作”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