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无论教育理念、教材等如何变化,作为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始终是我们不断探究的问题。本人试图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师应有新型教育观;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内在需求;教学模式的选择;课后教学总结反思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学科 课堂教学 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多方面着手,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些尝试:
一、以生为本,确立新型教育观
新课程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更新观念,把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在首位,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树立从“师本”教育到以生为本的教育观。
传统的“师本”教育,把教师放在教学的中心地位,忽视了学生作用和能动作用的教育。这种思维方式窒息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学习,更谈不上创新性学习和培养创新精神了,教师在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在知识传授上,固守原有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方法,讲究自己对教材的条分缕析,全然不顾学生的兴趣、愿望和要求;在学生评价上,重视对学生的现实状态的评价(如分数至上),忽视学生潜在发展的可能性。不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以生为本”,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以学生的学为本”;第二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首先,“以学生的学为本”是基础和前提。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有效的学,这就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给学生创设独立思考问题,大胆发表见解的机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归宿和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创造个性,给学生创新的信心和机会,鼓励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展现自己的创造力。
全国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曾讲过他“最想说的”也是“最根本的、最关紧要”的一个话题就是“目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钱老师的话深刻地揭示出当前语文教学的困境之一,那就是忽视人的主体性、人的价值,使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无趣。我们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既要让他们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通过语文这一载体认识社会生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需求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应当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学习应该是一种愉快的活动,那么,如何才能实施快乐教学呢?兴趣是关键,教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让学习成为发自内心的一种需要。
语文学科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了解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在学习、积累、感悟中唤醒对他人的善良和纯真,对生活的激情与渴望。如笔者会注意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鼓励他们多读好书,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帮助他们选择那些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强,与他们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情趣相适应的读物。首先选择一些情节曲折,可读性强,容易吸引学生的作品,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阅读量,理解力、欣赏水平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之后,循序渐进,再引导他们进一步阅读寓意深刻的作品。将课文学习、读本阅读和课外的名著阅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提倡学生写读书笔记,形式不拘,可以是读后的感想,也可以是摘录书中自己喜欢的语句。适时组织学生观看影视作品,引导他们将影视与原作进行比较,感受不同的艺术作品的特殊韵味。
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教师恰当的评价语言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非常重要。学生通常都很在意教师对他们的评价,评价往往会决定课堂气氛的活跃与否、学生学的状态与教师教的状态如何,精心锤炼的评价语言能为课堂注入新鲜的气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抓住点滴的闪光点,如学习的态度,思考问题的角度方式,或发言中的语言表达等方面,采用多种激励评价方法及时点评,使学生有信心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立足实际,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获得某种教学结果,将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而形成的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的稳定结构形式。语文教学中有一种常规的模式:“导入新课——认定目标——整体感知——重点突破——拓展升华”,这是长期教学经验的结晶。但我们不能因循守旧、一成不变。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形成一种学习环境,以最适宜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但是没有一种模式是为完成所有类型的学习或者是为适用于所有学习风格而设计的,我们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遵循继承、发展、创新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要求,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根据各人教学风格和特长,探索教学形式的多样性。通过实践,笔者发现成功的教学模式有个共同特点,即重视学生的有效自主学习。
语文学科包罗万象,因此,传授给学生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采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不难看出,其中的核心有两个,那就是“语文教学”和“自主学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授之以渔”而不仅仅“授之以鱼”。
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读、划、查、思、议、写”六步法进行学习。读——即读课文,看预习提示、注释、思考学习。划——即划出疑难句、重点及精彩词句,梳理结构,划分段落层次。查——即养成勤查工具书的好习惯。思——思考文中疑点及课后练习题,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议——针对文章疑问进行议论,初步获得答案。写——即做摘录,写读书心得。
四、善于反思,提高教师的有效教学素养
有效教学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只有有效的“教”,才能有效的“学”,因此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素养。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是语文教师成长的“催化剂”。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教学反思的内容很多,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反思学生的问题和建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是个别的,有些是共性的,这些问题教师应该及时进行反思。这样做既关注了学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达到教学相长。另外,对于学生的教学建议也应该做记录和反思。面对同样的文本,学生们经常会有独特的见解和精彩的回答,这些是十分可贵的课程资源,有利于开拓教师的思维。
反思教师的成功和遗憾。认真准备一节课总会有一些亮点,如精心的预设在课堂上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达成良性的互动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的贯彻运用,对教材的创造性处理等,这些都可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但同时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失误之处。对这些失误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教学时的借鉴。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