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2年第5期 ID: 421945

  

汉语与波兰语语法结构对比分析研究

◇ 解晓楠 柯煜

  摘要: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波兰语属于印欧语系。两种语言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语法结构、语法成分构成等方面。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很少见到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本文将针对这些差异进行对比分析,进而为语言研究者提供研究资料与依据。
  关键词:汉语波兰语语法结构对比分析
  中国和波兰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第一个传教士来到中国并学习汉语。目前,汉语教学在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波兰已有两所国立大学和多所私立大学开设了汉语专业,同时波兰境内也已经有了5所孔子学院。然而关于汉语和波兰语的对比分析研究却显得尤为欠缺,远远满足不了语言研究者的需要。本文试从语法结构等几个方面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探讨两种语言的共性及个性,以及他们之间的一些联系。
  一、波兰语基本特征
  波兰语(jezyk polski)是波兰的官方方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西支,也是西斯拉夫语支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种。从语言形态学上,波兰语属于屈折语,其语法主要依靠词形本身的变化予以表达。波兰语名词和形容词有三种性别结构(阴性、阳性、中性)、七个格形式,每一种形式常常都有其特定的词尾表现形式以及单复数之分。不同性别的格形式的词尾也不一样。波兰语的动词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形态变化,同时也有单复数之分以及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态变化。过去时和将来时的动词词缀,除了上述的语法意义以外,还包含性别意义。因此,波兰语中一个词缀常常可以带有很多语法意义。
  二、两种语言对句子的不同界定
  汉语对句子的定义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词组(短语)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支持,或某种感慨,表示对一段话的延续或省略”。而波兰语中具有动词(包括动词变位形式(forma osobowa czasownika))的语句才可以叫句子,没有动词变位形式的语句不能算句子只能算短语。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汉语句子概念的核心是完整表义,而波兰语却是动词及其变位形式。
  由此我们可以解释两个现象:
  1援在汉语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形容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形容词性非主谓句、名词性非主谓句、叹词句、拟声词句等句子由于没有核心动词性结构,因此在波兰语中都不能作为独立的单句而存在,而只是短语。这也就意味着对于这些单句的句子结构及其使用将成为波兰人学习汉语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使他们明确汉语以“表达完整意义”为核心的句子概念,客服波兰语的负迁移作用,大胆使用无动词及其变位形式的汉语句子。
  2援波兰语的单句只能包含一个主语和一个动词谓语,因此超过一个主语的主谓谓语句和超过一个谓语动词的连动句在波兰语句法体系中都不能作为单句而存在。汉语中的连动句由于谓语部分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动词组成,在波兰语中将被划分为复句,而非单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强调学生应注意两种语言中划分单句与复句的差别,打破固有的“单一动词”的句子划分标准。主谓谓语句由于包含具有语义关系的大主语和小主语,也会在波兰人学习汉语时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因此分析大小主语的施事和受事关系,掌握汉语语法结构的深层语义关系,造出地道的汉语句子,将是我们在教学中须要格外注意的。
  三、句义表达方式对比
  汉语和波兰语的句法成分基本都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但是两种语言在句义表达方式上存在着很大不同。汉语句子的语义主要靠词序和各成分间的深层语义连接,波兰语主要靠句子构成成分的语法变格来表达。因而,变换词序在汉语中可以改变整个句子的句义,而对于波兰语来说却不受影响。如汉语中“我爱妈妈”和“妈妈爱我”的意思完全相反。占据主语位置的成分将被理解为施事,而动词后的成分是受事。但在波兰语中:
  (1)Ja(我)kocham(爱)mame(妈妈)
  (2)Mame(妈妈)kocham(爱)ja(我)
  主语(这里的“我”)和宾语(这里的“妈妈”)格式不同,主语在一般的情况下使用主格形式,宾语可以使用其他格式,但一定不可以使用主格形式来表达。因而,施事受事一目了然。
  当然,这里讨论的两种语言的不同情况也不是绝对的,汉语中也会因为主语和谓语的深层语义关系的制约而使得句子不会受语序改变影响,如:“八个人一桌”或“一桌八个人”。而波兰语最基本的语序是主谓宾,如果词语位置发生了改变,如例句中“Mame”这个宾语放到了谓语的前面,虽然不会影响整个句义的表达,但是在语气与信息传递上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
  四、汉语与波兰语主语构成的对比
  1援主语成分对比
  波兰语的主语由名词或名词性的代词充当,而汉语主语可以分为名词性主语和谓词性主语。名词性的主语跟波兰语一样由名词性词语充当,是被陈述的对象。谓词性的主语却跟波兰语不一样。谓词性的主语可以是动词、形容词、谓词性的代词、动词性的短语、形容词性短语。例如:
  (3)a.好不好?(动词)
  (4)a.都一样。(动词联合短语)
  (5)a.已经不是个新鲜事。(兼语短语)
  (6)a.是对的。(状中短语)
  (7)a.意义重大。(主谓短语)
  上述例子中,在转换成波兰语时主语须要变成名词性的主语,或者直接变成谓语。例:
  (3)b.Spojrze,dobrze?
  (4)b.Urodzenie chlopca czy dziewczynki to wszystko jedno.
  (5)b. Proszenie倮o,o to by zrobil raport,juz nie jest now匮spraw匮.
  (6)b.Pilne uczenie sie jest prawidl owe.
  (7)b.Wizyty dw佼ch prezydent佼w maja bardzo wazne znaczenie.
  例(3)b的原主语“看看”被变成了谓语。例(4)b、(5)b、(6)b的词缀- enie把动词变成名词。(7)b中汉语的动词“互访”在波兰语中是一个名词。
  2援关于主语隐现问题
  波兰语和汉语都有主语隐现的现象,但是主语隐现的规则不一样。汉语中主语隐现的条件是语境和上下文,也就是说如果能从语境和上下文中得知谈论的话题(也就是主语),句子的主语成分就可以被省略,变成无主句。如:我叫李军。(我)是从中国来的。(我)22岁。在这样的表达中,如果后面的两个句子加上了主语反而会显得不自然,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波兰语却不一样。同样是上面三个句子,其主语都是由谓语的人称形态的变化体现出来的,不以单独的句子成分出现。如:
  (8)Mam(有,+第一人称词缀am) na(介词)imie(名字)Lijun(李军)
  我叫李军。
  (9)Jestem(是,+第一人称词缀em)z(从)Chin(中国)
  我是从中国来的。
  (10)Mam(有)22 lata(22岁)
  我22岁。
  只有在表示强调语气的时候,主语才会以单独句子成分的形式加在句子中,如例句(9)中:Ja jestemz Chin.我(而不是他/其他人)是从中国来的。因此,在汉语教学中,针对波兰同学我们要尤其注意无主句的理解和表达,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和语境,弄清句子的主句,习惯这种省略形式的表达习惯。同时注意避免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矫枉过正,把不必一一陈述的主语都说出来,如“我叫李军,我是从中国来的,我22岁。”这种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
  3.施事与受事主语对比
  波兰语和汉语的主语都既可以是施事主语,也可以是受事或中性主语。但是,两种语言的施事、受事、中性主语的用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波兰语有三个语态———主动语态、被动语态与反身语态。主动语态的主语是施事的,被动语态的主语是受事、反身语态的主语同时作施事和受事。波兰语的反身语态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语义关系与其对应,它需要介词“sie”作为形态标记,如:Ja(我)myje(洗)sie(反身介词).汉语句子的“我洗澡”中“我”是施事。波兰语句子中“我”同时是施事和受事。波兰语通过反身语态强调“我”是洗澡的人(动作的发出者),但是“我”同时受到“洗澡”的结果。因此,波兰语的主动语态里主语不能是受事的,只能是施事的,被动语态的主语只能是受事的。
  汉语却跟波兰语不一样。主动语态句子里主语即可以作施事也可以做受事。如主谓谓语句。另外,汉语的无标志被动句,常会让波兰学生错误地理解它的意思。如:“肩膀磨破了”。如果按照汉语的语序把上面的句子翻译成波兰语,并且把汉语句子的“肩膀”变成主语,在波兰语里的句子的意思完全不一样:
  (11)a援ramie zadrapa佴- .肩膀被磨破了。
  (12)b援ramie zadrapalo.肩膀磨破了(什么东西)。
  如果把汉语的‘肩膀磨破了’翻译成波兰语的话,而“肩膀”在句中仍做主语,那意思就变成完全相反的了。由此可见,主动语态中波兰语的主语只能是施事,不能是受事,作受事的句子成分是宾语而不是主语。这种情况,也是我们汉语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波兰学生常常错误理解受事主语的句子,总觉得主语应该是施事,因此,“肩膀磨破了”这种句子理解为“肩膀磨破了(什么东西)”。如果自己造句的话,学生会造出“我磨破了肩膀”或者是“肩膀被磨破了”的结构,而不会说出“肩膀磨破了”这样地道的汉语句子。
  五、汉语与波兰语谓语用法对比
  根据《现代汉语》对“谓语”的定义,“(汉语)谓语的作用是对主语进行叙述、描写或判断,能回答“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通常是句子结构和语义的核心。”按照波兰语对谓语的定义,“谓语是句子中用来描述主语特点的成分”。由此可见,波兰语和汉语的谓语都是用来描述主语的。但是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汉语的谓语既可以由谓词性词语或结构充当(动词、形容词、谓词性的代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等)充当,也可以由名词性词语或结构充当。而波兰语的谓语只能由动词性结构充当,如果其他词性的结构需要充当谓语的话,如形容词、形容词性代词、名词、数次、不定式动词、副词、形动词等,均需要借助系动词“by?”,相当于汉语中的“是”,来完成句子的结构。可见,波兰语对谓语的限制要比汉语严格。例如:
  (13)Dzisiaj jest(是)sroda.(星期三)
  汉语表述为:今天星期三。
  (14)Ona jest(是)piekna.(形容词)
  汉语表述为:她很漂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汉语与波兰语在谓语、主语、主谓谓语句以及连谓句等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有的存在于汉语与整个印欧语系中,属于汉藏语系与印欧语系之间的差别;而有的仅存在于汉语与波兰语之间,属于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别。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认识汉语与波兰语各自的语法特点,为语言研究者与学习者提供更多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毕继万汉英句子结构与思维方式刍义北京2006年
  [2]俄汉语言对比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王还英语和汉语的被动句北京1978年
  [5]Bartnicka-DabrowskaB.,Jaworski M.,Sinielnikoff R.,Gramatyka opisowa jezyka polskie倮o z cwiczeniami,Warszawa:Pa俳stwoweZakladyWydawnictwSzkolnych,,1963
  [6]Szober,StanislawGramatyka jezyka polskie倮o,Warszawa:PWN,1959
  [7]BartnickaBarbara,SatkiewiczHalinaGramatyka jezyka polskie倮o dla cudzoziemc佼w,Wiedza Powszech原na,1990

汉语与波兰语语法结构对比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