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2年第5期 ID: 421923

  

《天路历程》中的圣经原型意象解析

◇ 洪科

  摘要:约翰·班扬的代表作《天路历程》巧妙地运用了源自《圣经》的原型意象,如“生命之火”、“生命之水”和“生命之树”这样的神谕意象;恶魔亚伯伦和狮子这样的魔怪意象;乐园这样的类比意象。本文采用文学批评家诺弗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分析《天路历程》中的圣经原型意象,并指出两者具有相似之处的历史缘由。
  关键词:原型意象《圣经》《天路历程》
  英国十七世纪清教徒文学作家约翰·班扬的代表作《天路历程》是西方宗教理想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这部寓言体小说有着浓郁的基督教文学特色,被称为基督教世界里仅次于《圣经》的最流行、最具影响力的作品。约翰·班扬出身贫寒,一生所接受的书本教育主要来自于《圣经》。1659年,班扬担任教会的牧师。1660年,查理复辟,班扬因传教而遭遇逮捕,从此开始了长达12年的牢狱生活。在狱中,他反复研读《圣经》,重新思考人生的道路和归宿,并创作出了《天路历程》这样杰出的作品。从作品中对现实的寓意性描述可以看出
  班扬是在竭力宣扬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并借助《圣经》来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及其精神支柱———国教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天路历程》与《圣经》相仿的写作手法和表现形式。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圣经原型意象。
  文学批评家诺弗洛普·弗莱在他的代表作《批评的剖析》中,将原型意象分为三类:神谕意象,魔怪意象和类比意象。神谕的世界和宗教的天堂首先代表着人类欲望的现实表现形式。神谕意象总是与神话相关,因此它常常以天堂的形象出现。魔怪意象代表着人类欲望完全拒绝的世界,如噩梦和替罪羊的世界,束缚、痛苦和混乱的世界,因此它常表现为地狱和死亡。类比意象则代表着一个理想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男主人公英勇,女主人公美丽,小人恶毒。
  《天路历程》中的各种意象都有它们各自的圣经原型和象征意义,例如:“生命之火”、“生命之水”和“生命之树”这样的神谕意象;恶魔亚伯伦和狮子这样的魔怪意象;乐园这样的类比意象。
  一、神谕意象
  各种各样的神谕形象组成了人类所向往的理想世界———天堂。而火就等同于天堂中的太阳、月亮和繁星等炙热的形象。它总是联系着上帝和天使的世界,这是一个常被光与火包围的世界。班扬在《天路历程》中对“火”这一神谕意象的运用不仅大大丰富了作品的主题寓意,也增强了作品的美学色彩。《天路历程》中的第一个“火”的形象出现在基督徒偏离正路向合法绅士求助的过程中。基督徒走到那座小山跟前,小山看上去显得那么高,而且靠近路旁的一边是那么陡峭,以致他不敢再冒险前行,生怕小山会崩塌下来,压在他的头上。因此他站定在那里,茫然不知所措。这时他的负担好像比先前在路上时更加重了。小山还发出一闪一闪的火光,基督徒生怕烧到自己身上(《出埃及记》19:16,18),吓得直冒冷汗,浑身不住地发抖(《希伯来书》12:21),现在他开始懊悔听信了世故先生的主意。正懊悔时,却看见传教士向他走来。一看到他,基督徒不禁羞得面红耳赤。于是,传教士让基督徒且站一会儿,把《圣经》中的话讲给他听:“你们总要谨慎,不可弃绝那向你们说话的。因为那些弃绝在地上警戒他们的,尚且不能逃罪,何况我们违背那从天上警戒我们的呢(《希伯来书》12:25)。只是义人必因信得生,他若退后,我心里就不喜欢他(《希伯来书》10:38)。你就是投入这种大不幸的人,你已经开始弃绝至高者的劝告…”这时候,基督徒跟死人一样扑倒在那个人脚前,喊道:“我真该死,我算是完了(《以赛亚书》6:5)!”传教士看见这种情况,对他说:“人所有的罪过和亵渎都会得到赦免(《马太福音》12:31;《马可福音》3:28)。不要疑惑,总要信(《约翰福音》20:27)。”到此,传教士原谅了基督徒的罪。
  根据以上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火焰”表面上来自大山,但实际上,它们代表着上帝的到来。基督徒认为是世故先生让他偏离了前往天国的正路。上帝的信使传教士代表上帝来帮助他。在传教士出现之前,“火焰”让基督徒意识到了他的罪;“火焰”让基督徒因害怕而颤抖;“火焰”代表上帝的警告让基督徒重新回到了前往天国的正路。对基督徒来说,这就是“生命之火”,是上帝给予基督徒洗脱罪行的机会。
  《天路历程》中第二个“火”的形象出现在解释者的住所。解释者牵着基督徒的手,领他到一个地方,那儿的墙边烧着熊熊的烈火,有一个人总是站在火旁,不断地向火里浇着水,想要扑灭它,可是火却越烧越旺。于是基督徒说:“这是什么意思?”解释者说:“这火是恩典在心里所做的工作,那个用水浇灭,想要扑灭它的是魔鬼。不过你看到,尽管如此,火却越烧越旺,此中有个道理,你马上可以明白。”说着解释者领基督徒到墙的后面,他看到在那儿有一个人拿着一桶油,暗中不停地往火上浇着。解释者说:“这是基督,他不断用恩典的油浇灌那已经在人心里展开的工作。由于使用了这个办法,不管魔鬼怎么破坏,基督子民的心灵依旧得到福佑。”
  这样一幅上帝工作的美丽图画让基督徒坚持了下来,激励着他继续心灵的朝圣之旅。对基督徒来说,这样的“火”就是“生命之火”,上帝用这样的“生命之火”给与基督徒希望和勇气,让他继续向天国前行。
  在《圣经》中,水是清白纯洁的载体,可以洗净人们的原罪,以得到永生。神谕世界是人类理想的生活模式,以花园或绿洲的形式存在。花园或绿洲又以树的意象出现。因此,《圣经》中“水”和“树”的象征意义就是生命之源。这样的“生命之水”和“生命之树”的神谕意象也出现在《天路历程》中,并与《圣经》中的形象有相同的象征意义。
  在前往天国的途中,基督徒和希望正在谈论所多玛人犯下的罪行。据说所多玛的人“罪大恶极”(《创世纪》13:13),因此他们在上帝面前是罪人。在谈论了所多玛人的罪行后,基督徒和希望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罪。所以希望说:“…你,尤其是我,没有被当作别人的儆戒竖立在这儿。我们该为此感谢上帝…”
  然后,他们向一条清澈的河流走去,那条河被大卫称为“上帝之河”(《诗篇》65:9),约翰又叫它“生命之水的河”(《启示录》22:1)———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次感谢上帝洗脱罪行的机会。基督徒和希望很是兴致勃勃,他们饮河里的水,那水味道甘美,使人精神振作。在两边河岸上有长着各种各样果实的绿树,树上的叶子可以防止各种疾病。树上的果实就更惹人喜爱了。他们就在草地上躺下睡了几天几夜,因为他们在这儿可以安全地躺下。
  饮了生命之水,吃了树上的果实和树叶,基督徒和他的同伴兴奋振作,洗脱了他们的罪行。他们一离开,这条河就消失了。因此,这一场景中水和树的形象与《圣经》中的有相似的象征意义———“生命之水、“生命之树”。
  二、魔怪意象
  与神谕世界相反的是一个人类意愿排斥的世界。这样的世界里有噩梦、痛苦和混乱。弗莱将其称作魔怪世界,这与现实存在的地狱很相似。魔怪意象常常表现为魔鬼的形象。《圣经》中的撒旦就是一个典型的魔鬼形象。
  在《天路历程》中,魔鬼撒旦的形象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基督徒在屈辱谷遇到的魔王亚伯伦。魔王长着满身鳞甲,长着像恶龙那样的翅膀,跟熊一样的脚,像狮子一样的嘴巴,肚子里还冒出一团团烟火。这是一个生动的魔鬼形象。亚伯伦想阻止基督徒前往天国,让他成为自己的奴隶。基督徒尽全力劝说魔王放他走,魔王却给出了许多不合理的理由拒绝了他。那魔王叉开双脚横跨在整个路上,说他从不畏惧,也绝不放基督徒走。说着,他们开始打斗起来。魔王迅猛进攻,尽管基督徒竭力闪躲,他的头上、手上和脚上还是受了伤。魔王乘势紧逼,基督徒奋勇抵抗。这场猛烈的格斗持续了大半天,基督徒打得几乎精疲力竭。基督徒以为自己这次一定没命了。但是,仿佛出于天意,正当魔王要给他最后的一击的时候,基督徒敏捷地伸手抓起他的利剑,给魔王以致命的一击。这一剑使魔王往后退去。基督徒见此情景,接连又刺一剑。魔王展开它的龙翅,逃之夭夭,基督徒再也看不见它了。
  除了魔王亚伯伦,《天路历程》中还有其他的魔怪形象,如绝望巨人、老世故先生、狮子等。根据对基督徒和魔王亚伯伦之间斗争的生动描述,我们可以看出班扬笔下的魔怪形象与《圣经》中的撒旦之间有不同的外在形式,但它们都有相同的罪恶目的———违抗上帝的意愿,阻止基督徒前往天国。因此,它们就是基督徒和上帝的敌人,就是基督徒在朝圣之旅中遭遇的“撒旦”。
  三、类比意象
  类比意象覆盖两种倾向:浪漫主义倾向和现实主义倾向。浪漫主义倾向反映了与人类经验密切相关的世界里的隐式的神话模式;现实主义倾向旨在强调故事的内容而非形式。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指出:讽刺文学开始于现实主义,趋向于神话。作为一项规则,它的神话模式比起神谕世界来,更暗示恶魔的世界,但有时它只是继续浪漫传统的程式化。在《圣经》中,“伊甸园”是人类理想的世界,同时也是有水有树的绿洲意象。
  《天路历程》中也有位移的“伊甸园”形象。基督徒和希望通过谈论所多玛人的罪行意识到了自己的罪,于是他们向一条清澈的河流走去,那条河被大卫称为“上帝之河”(《诗篇》65:9),约翰又叫它“生命之水的河”(《启示录》22:1)。河里的水味道甘美。在两边河岸上有长着各种各样果实的绿树,树上的叶子可以防止各种疾病。树上的果实就更惹人喜爱了。这就是基督徒的朝圣之旅中一个典型的“伊甸园”形象。《圣经》中的“生命之水”的形象和“生命之树”的形象都出现在了这个“花园”里。
  除此以外,在《天路历程》中还有另一个位移的“伊甸园”形象。当基督徒和他的同伴进入有夫之妇的国土时,他们发现这是一个像《圣经》中的“伊甸园”的地方。那儿的空气清新怡人,婉转的鸟声不绝于耳,他们每天都看到鲜花在不断开放,太阳不分昼夜地照耀着。这些“放光的人”常从这儿过往,因为这地方正处在天堂的边缘。在那儿,人们有吃不尽的粮食和喝不完的美酒。那个城是用珍珠和宝石建成的,街道是用金子铺的。新郎怎样喜悦新娘,他们的上帝也要照样喜悦他们。
  《天路历程》中这个天堂般的城市也象征着《圣经》中的“伊甸园”。在基督徒看来,清新的空气、美丽的鲜花、婉转的鸟声和丰足的食物都是理想中的事物,就如同“伊甸园”中的苹果树和生命之水。通过这样的描述,“伊甸园”的形象清晰地出现在了班扬的作品中。通过采用位移的“伊甸园”圣经原型,班扬旨在告诉读者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艰难的朝圣之旅到达天国。
  源自《圣经》的原型意象在班扬的《天路历程》中得到了巧妙的运用。寓意深刻的原型意象不仅是形式上的表现,更在深层次上彰显了《天路历程》的圣经品质。这部分地解释了西方读者对《天路历程》热爱的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天路历程》的严肃文学价值和基督教色彩。
  参考文献:
  [1]Bradley,Maureen L.The Pil倮rim’s Pro倮ress Study Guide.Ohio:Barbour and Company,Inc.,1948
  [2]Bunyan,John. The Pil倮rim’s Pro倮ress.Airmont Publishin倮Company,Inc.,1969.
  [3]Frye,Northrop.Anatomy of Criticism:Four Es原says.NewYork:Princeton Press,1957
  [4]Holy Bible-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Nanjin倮:ChinaChristianCouncil,2001
  [5]Welfred,L.Guerin.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原proaches to Litera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6]梁工圣经解读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7]圣经(中英文合本)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1998
  [8]西海译天路历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9]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天路历程》中的圣经原型意象解析